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思政课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
思政课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时代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发生全局性变化。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由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转向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其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更加凸显,建构路径也更为复杂。因此,如何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格局,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明确其价值意蕴和生成动因,从实践上明确其发展理念和创新路径。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不仅是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接续存在,更是一个一体化的有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既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思政课“三全育人”整体实效的必然要求。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纵向贯通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阶段,横向衔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并广泛辐射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一方面,青年学子在不同学段的身心发育、认知能力和道德素养各具特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重破解不同学段差异性和独立性的矛盾,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梯次递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征,不仅贯通于大中小各学段,还延伸至家庭和社会,以“共同体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并将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全方位衔接。从思政课课程体系来看,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虽在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上具有统一性,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又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尚未形成相互衔接的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循序渐进的课程目标、逐步深化的课程体系、前后相继的课程内容、沟通协作的教学实践、螺旋上升的教学实效,促进各阶段思政课教学的层次化布局和全方位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生动实践,不仅体现了各学段思政课设置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辅相成,而且体现了不同学段教学内容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效链接。3.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全员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员参与,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全体教育工作者。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加速度”,但也存在协同发展“低效率”、供需错位“不平衡”、使命任务“难厘清”等困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以一体化的教学素养增进教育意识衔接,以一体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德育师资质量,以一体化的教学互动拓展交流学习平台,以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协同发展,进而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整体实效。可以说,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既符合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成动因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是解决教育这个“时代之问”的前提,也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高效运转的关键。1.培养什么人:“教育—社会”相互塑造的引导力。教育与社会相互塑造。教育必须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这构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引导力。从国际背景来看,面对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观念的激烈交锋,我国教育要想防止渗透、抵住侵蚀就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对不同学段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望比以往更为强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有意识地向青年学子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导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2.如何培养人:“成长—进步”接续统一的内驱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先行者,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和需求,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获得感,实现外部动力与主动创新相结合,提升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大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播种期”,不同学段青年学子具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其成长进步更需要“精准滴灌”,进而实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青年学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自主—成长”性与青年学子的“引导—进步”性的双向耦合,构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3.为谁培养人:“领导—执行”系统建构的外推力。办好教育关键在党。由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和政府的政策执行力、资源整合力、服务供给力等所形成的“领导—执行”力,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力。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基本动力不仅仅需要教育主体的内驱力,还需要外部力量主导推进、内部力量积极跟进。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言,各地为落实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每月要集中调度一次共同体建设工作,每半年要开展一次工作成效评估;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在统筹调度的基础上,将各市州党委教育部门推进共同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内容;各地高校要将教师参与共同体建设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选、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党和政府虽然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直接主体,但党委领导与政策执行有利于整体引导和推进共同体建设,是其推进、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动力。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展望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按下了“加速键”,要想按照“立德树人总目标统领,学段内目标坚决落实,学段间目标有效衔接”的原则,在接续教育中形成环环相扣的建设合力,就需要我们持续推进理念创新和路径优化。1.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学生所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究其实质就是在一体化的架构下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即课程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教师共同体。其中,课程共同体重点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和目标上的脱钩与断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头重脚轻”、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两张皮”等问题,通过育人合力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连贯性建设、不同课程的整体性互补以及不同专业的同向性共振;教学共同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问题,通过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目标与对象等要素的匹配衔接,从理论和实践上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教师共同体重点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过高、沟通协作不够、成长进步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研方式方法、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等,实现与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以优质的教师共同体建设反哺教学实践。总的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层次分明、前后衔接、资源共享的共同体,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2.以守正创新为基础实现系统性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广泛的基层实践。守正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晰不同学段的职责定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具体落实、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创新则体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地方实践中,仅靠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单方面的行动并不能实现系统性建构的目标。因此,在机制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党、团、队育人链条,形成党建引领、团队跟进、多方共建的体制机制,以一体化的教学平台、研究平台和实践平台畅通沟通协调渠道,打造高质量的育人生态。在创新方式上,一方面,应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缔造,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广泛征求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整合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资源,发挥“校社联动”综合育人的资源优势,形成接地气、可操作、有保障的一体化工作方法。在实施评价上,要落实部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省市级德育共同体、区(县)级教育基地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常态化的交流研讨、专题论坛、听课评课等活动,并结合多学段的实践经验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以此形成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体系。3.以高质量为任务推进内涵式发展。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思政课建设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要想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首先,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中,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指导,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判更为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全学段“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的育人格局。其次,突破学科壁垒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最后,融合新媒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载体,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建设。要厘清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逻辑,准确把握价值、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多学科、多主体、多场景与多空间相互融合的数字化路径。
本文标题:思政课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7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