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最新《世说新语》二则学案-word文档
第1页《世说新语》二则学案《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预习准备】一、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第2页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二、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雪骤(差可拟(柳絮(尊君在不(2、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B陈太丘与友期行第3页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5)撒盐空中差可拟:6第4页)未若柳絮因风起:7)陈太丘与友期行:8)过中不至,太丘舍去:(9)去后乃至:10)尊君在不:11)待君久不至:12)相委而去:13)君与家君期日中:(14)则是无信。15)下车引之16)元方入门不顾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第5页法相同的一项是(A.邑八景之一也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使之冲烟而飞鸣D.故时有物外之趣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相委而去”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B.思而不学则殆C.人不知而不愠D.温故而知新四、写出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1、与儿女:第6页古义为,今义为2、去后乃至:古义为,今义为3、相委而去:古义为,今义为4、入门不顾:古义为,今义为五、翻译下列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未若柳絮因风起。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⑤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7页第二课时内容理解:《咏雪》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2、《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第8页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2、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巩固练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A.尊君在否B.待君久不至C.君与家君期日中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第9页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古义:今义: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第10页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①中:________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又“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第11页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6、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友人:元方: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第12页“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2第13页.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②人以其语语之。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预习准备】1xù第14页nǐfǒuzhòu2D第一课时一、解释下列加粗字。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快速、急速高兴地、愉快地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凭借二、(C三、(第15页D四、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第二课时一、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二、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把雪比作柳絮较好,因为盐是晶状物体,况且当时下的是大雪,盐是很小并不能形象地表达出当时的情景;柳絮是棉花多余出来的一部分,有风吹的时候,就像雪一样,四处飘散。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三、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第16页五、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不算无礼,“入门不顾”正好表现他性格率直、好恶分明,符合七岁小朋友性格特点,对于一个七岁小朋友,不应责备求全。机敏,明理,善辩【巩固练习】(一)1.C2.D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4.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5.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一两点即可)“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二、第17页1.①中午②通“否”③拉④回头看2.友太丘友3.无信无礼4C5.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不算过分,“入门不顾”正好表现他性格率直、好恶分明,符合七岁小朋友性格特点,对于一个七岁小朋友,不应责备求全。三、1D(仆:我,古人的谦称)第18页2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4.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本文标题:最新《世说新语》二则学案-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