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1—桑日县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孙恕(2023年12月)守英书记,同志们:当下,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正被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务必要“避虚就实”,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拿出下基层应有的拼劲、闯劲、韧劲,更好在具体行动中把握机遇、在不懈奋斗中破解难题、在真抓实干中推动发展。下面,围绕本次研讨主题,与大家作简要交流分享。一、全面理解“四下基层”的价值意蕴,切实领会“四下基层”与时俱进的实践价值35年来,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四下基层”在全国各地广泛践行,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四下基层”仍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一)“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四下基层”—2—是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框架中展开的,因而决定了蕴含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必然包含并贯穿着人民的元素。因此,其实质就是解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四下基层”,党员干部能设身处地为基层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的地方,疏导群众情绪,协调矛盾纠纷。(二)“四下基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示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关乎信息和决策、联结党心与民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四下基层”,党员干部能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助推形成较为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落地为具体措施,务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基层是锤炼干部的“大熔炉”、培养干部的“大课堂”、造就干部的“大赛场”。“四下基层”重点在于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党员干部苦炼密切联系群众基本功。通过“四下基层”,让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干中学、学中干,既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又提升了调查研究、群众工作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二、牢牢把握“四下基层”的实践要求,深刻领悟“四下基层”深化运用的方法途径“四下基层”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促进基层工作扎实开展,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3—和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既提高党员干部对“四下基层”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又落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工作要求。只有认识到位、领会到位,才有动力做好工作、落实到位。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四下基层”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二)要把准调研方向、选好调研对象、问出对策方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让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熟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调查研究下基层的工作要求,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是破解工作难题的关键,只有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和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三)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情况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四下基层”方案措施。要落实信访接待下基层的工作要求,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同时,要注重创新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完善工作方法和制度,推动“四下基层”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四)要注重工作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党员干部在“四下基层”过程中,要落实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要求,真正沉到一线解难题、促发展,推动政策在一线贯彻、工作在一线落实。同时,—4—要注重工作实效和可持续性,不断完善定期调研、联系群众、考核评价等制度,为党员干部“四下基层”提供更好保障和支持,以制度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促进工作提质增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过硬工作成绩提升主题教育成果质量。三、坚持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走深走实“四下基层”推动工作的人大实践就人大机关来讲,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来自谁、为了谁、依靠谁,扎实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答好“四下基层”人大考卷。(一)坚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答好“汇聚民心”的时代考题。要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多元平台、丰富内容载体,有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润人心。一是在“准”上下功夫,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让理论武装既“入耳”又“入心”,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进而用准确生动的宣传让人民群众懂党、知党、爱党。二是在“实”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深入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使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树立起党和政府及政策的威信,营造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在“活”上下功夫,抓—5—住主题教育契机,利用人大代表“家站”,打造现场教学点、开展沉浸式学习,坚持开门搞教育、开设主题公开课,用“村头板凳会”“围炉夜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四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把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贯穿于人大依法监督、代表工作各环节、全过程,运用“边调研、边检查、边宣传”的方式,为百姓解疑释惑,推动相关决策部署及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政策决议与百姓呼声民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答好“推动发展”的实干考题。要坚持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干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走好群众路线的“必修课”。一是慎终如始抓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围绕年度工作要点和已确定的调研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全面紧起来、快起来、动起来,加快工作进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找准调研切口,优化调研方式,把调研内容和任务细化到点、责任到人、具体到事,逐项梳理、逐条落实、逐个突破,确保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完成主题教育任务。二是慎终如始服务全县中心大局工作,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稳定、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结合区市县党委总体工作格局,带头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下沉一线,深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找准人大机关自身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精准地谋划下一年度的工作议题。三是慎终如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6—作作风,通过“调查研究下基层”弄清“实事”,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全面掌握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切实把实际情况摸实,把存在的问题摸准,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摸透,切实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三)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答好“人民至上”的担当考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十个深刻指出”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优势,努力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一是着力健全人大信访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受理事项登记、转办、督办、回复等重点环节,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程序化、规范化、闭环式的工作流程。二是着力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依托“桑日人大”公众号平台建设,精心打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网上信访平台,打通群众信访“最后一公里”,切实变“上访”为“上网”,提高信访工作效率。三是着力发挥人大代表桥梁作用,把信访工作同“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走在前列谱新篇人大奋力做贡献”统筹起来,利用人大代表“家、站”等平台载体,引导人大代表参与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身边小事”,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着力提升信访工作监督质效,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把解决群众反映的陈年顽疾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与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相结合,纳入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内容,在实时监督中促进司法公正。—7—(四)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答好“人大为民”的一线考题。牢固树立为群众办事、为人民造福的政绩观,把开展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一是持续开展人大代表“双联系、双走访、双引领”活动,通过“日常+固定”的接待模式,让人大代表在固定的时间放下工作、抽出时间主动走进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结合实际确定“每月固定接待日”,实行代表排班轮值制接待选民。二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创新联谊方式、家庭互动、工作模式等理念方法,切实推动机关干职工面对面、实打实与联谊户交往交流交融,把每次实践行动都变成同心同行、共促共进、和谐和美的连心桥。三是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聚焦我县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发展现状,紧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主动前往一线“把脉”,现场开展集中“会诊”,摸清摸实难题症结、吃准吃透群众需求,既贯彻“当即就看”,又力推“马上就办”,在解民忧、纾民困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源于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四下基层”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真抓实干的责任担当,成为中华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既身入基层又心到基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工作落实。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03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