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2 红烛》获奖说课课件ppt
闻一多学习目标•1.了解新格律诗的基本知识。•2.熟读文本,能背诵精彩章节。•3.掌握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探索。•4.品味诗的主题对青少年的影响。一.诗人介绍及相关知识•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1927年春,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新月派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xìng),•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yú)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招魂》孙大雨•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掩护着你向那边,•月明和星子中间,•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披着淡淡的朝阳,•跨着浮云的车辆,•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笑》林徽因•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的是她惺松的卷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卞之琳《半岛》•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小楼已有。三面水,•可看而不可饮的。•一脉泉乃涌到庭心,•人迹仍描到门前。•昨夜里一点宝石,•你望见的就是这里。•用窗帘藏却大海吧,•怕来客又遥望出帆。《失眠》臧克家一只一只生命的小船。•全部停泊在睡眠的港湾,•风从夜的海面上老死,•鼾声的微波在恬静的呼吸。•只有我一只还冲跌在黑夜的浪头上,暴风在帆布上鼓荡,•心,抛不下锚,•思想的绳索越放越长文本诵读•1.学生结合课后注解反复朗读诗歌。•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情感的节奏。•3.集体的齐读。二.解题:•“红烛”为题的作用?•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古典诗歌中“红烛”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红烛与蜡炬•这几首诗词中的“红烛”多是吉祥,喜庆象征,是用来正衬或反衬的诗情的。而闻一多“红烛”是源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诗是借此意象来表达的对爱情的忠贞,是爱的宣言,是对爱的执着。是有情人相见时互诉衷肠的誓言。闻诗却以此化用为“红烛”,“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却因修饰语的变化,所融入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即“象”没有变,“意”发生变化。意的变化,即诗人在选取修饰语时心里情感酝酿与喷发。“红”是色彩,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参考答案•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3.象征的表现手法。•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1.如何理解诗中“这样红”的“这样”?•析:这样有强化作用,加强语意,同时这样也是代指,代指什么?诗人没有明确的表达。代词一般情况下,多是指代上文的内容。而“这样红的烛!”是第一节的第二句,只是对第一句“红烛啊!”的强化,显然不是指代第一句的内容,由此向上溯,那么就与引用的李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关了,结合初读体验,与下文内容相应来解读的话,“这样”应代指的是“成灰”与“泪始干”。诗的第二、三、四节是写“烛”成灰;诗的第五、六、七写的是“泪”。故此“这样”在结构上是对下文的总起,正是“成灰”与“泪”引发诗的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最终定为“奉献人生”。这样与下一句“诗人啊!”出现就是自然而然了,不是突兀,而诗人,将“物”“我”有机融合一起,达到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的境界。2.你对“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中“吐”有何感受?•“吐”字,表现诗人由受红烛的精神的激励,点燃了诗人自己满腔的热情,思考自己是否也有红烛这样的“红心”,这个“吐”恰恰写出诗人自身反思过程,由此可见诗人最初没有这样的思考,是红烛给了他启示,让他反思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应当如何。“比比”,更是反映出诗人对红烛的赞美,将自己的爱国热情与红烛精神放在一起,“吐”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诗人对理想探索的过程,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3.诗歌的第二节,以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写出红烛什么样的特点,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心理状态?•答:1.对话式,似两个人面对面的对话,拟人,连续发问质疑,设问。•2.写出红烛的“释放光明,恓性自我”的特点。•3.诗人以强烈的设问质疑红烛的恓性自我,用矛盾,冲突两个句子,加以强化,写出诗人内心的迷惑,痛苦的思索。4、请你分析第三节与第二节的关系?•答:第三节,采有对话式,反复的手法,表明了诗人明白了“恓性自我,释放光明”是自然之法,是对第二节迷惑回答,第二节与第三节构成了一问一答,一反一正,表明了诗人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内心不断地思考,明白了自我恓性的精神的要义。•第二节与第三节紧密衔接在一起,表达了青年人在探索人生的要义时,所遇到的矛盾与思想的觉醒觉悟。由红烛释放光明,恓性自我的特点,诗人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5.诗的第四节写了红烛什么特点?•答:诗人用“血”“梦”“灵魂”“监狱”这些意象,表现出红烛的“惊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特点。•诗歌用“烧吧”反复强调,劝慰红烛要发挥自己的价值,燃烧自己,放出光明。这里诗人发出呼号,用光明冲破黑暗,打破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思想牢笼,唤醒沉睡麻木的国人,使人们觉醒,让被压迫的国人奋起,用自己的“烛光”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赤诚。6.诗人面对红烛流泪这一现象,是如何认识的?•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写红烛燃烧时,蜡液流淌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象征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矛盾,痛苦与挣扎。“残风”这个意象表明,红烛在燃烧自我,释放光明时,受到外来力量阻止。也就是说,诗人在引导人民在反帝反封的过程中受到邪恶势力的阻挡,打击。诗人的理想与行动难以实现,故此着急流泪伤心。第七节表明诗人再次觉醒,理解了自我恓性的价值,可以培育花朵,结出果实。也就是说,诗人用烛光喻指时代精神,借烛表达自己的志向,献身国家,不怕挫折困苦,虽然会灰心流泪,多么不公平不合理。这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时代乐观与干劲。7.如何理解最后一节?•答:1.这是对红烛精神的总结,点明主题,也是诗人在对“恓性自我,放出光明”的认可,是对个体价值失落的痛苦中,扬起奋斗的精神大旗,勉励自己在“五四”时代的不怕恓性,乐观向上,扫除内心阴霾,向未来搏击。•2.结构上收束全诗,强劲有力,呼应了引诗。四、探究文本•你是如何认识革命者毛泽东与文人郭沫若、闻一多在时代面前,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五、文本拓展•综合所学诗歌,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写一段有关于奉献或恓性自我的文章。
本文标题:《2.2 红烛》获奖说课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3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