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新高考版)(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卷(1)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责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所、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人物周刊:土地,泥土听上去更像是农耕文明的意象,城市文明里的人也会有这样的冲动吗?张柠:土地,泥土是有生长性的,是生命意象,温润的泥土会让我们产生归属感,而城市是一个死亡的意象,理性的,冰冷的,钢铁的、水泥的。所以人们对泥土的想象,对母体的想象,对子宫的想象,对怀抱的想象,是人类共同的潜意识的东西,泥土、土地,家族……这些可能使得人的生命回到一个很宏大的圆满中,而在城市里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没有确定的完满的东西,于是就有了一些替代品,实现不了大团圆的时候,就追求个人的小团圆,比如爱情。城市里的人对婚姻没有农耕文明的人那么在乎,但对爱情很在乎,城市里为什么离婚率高呢?就是因为对爱情的标准太高了,农民不离婚,很多是只要生儿子,就可以了,只要养活我们,就好了,双方达成一种农耕文明的契约。人物周刊:你觉得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张柠:首先,乡村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感受和城市人不一样,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乡土社会的时间感是自然而然的,大阳升起,下山,是循环的,城市人没有这种感受的可能性,他可能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高楼大厦林立,到了晚上霓虹灯闪亮起来,城市人对时间的把握来自钟表,光源也不是从大阳来的,而是人造的灯泡,因此他有昼夜笙箫的可能性。而农民跟植物一样,到了晚上就睡觉了,到了冬天就冬眠了,坐在火炉边打瞌睡。其次,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劳动价值观念,在于生产,男人生产谷子,女人生产儿子,而城市人根本不承认这些东西,城市在于制造,所有吃喝玩乐的东西,都是制造出来的,农耕文明对道德要求特别高,因为物质是匮乏的,必须讲秩序。而城市文明放纵你的欲望,千方百计去满足你的欲望。第三,农耕文明中生命的生长和死亡本身是轮回的,是持续的,从土地中出生,死后回归泥土,乡村人本身的生命就和土地联结在一起,只要生命还在,即使他没有任何东西,他也觉得生活有意义。城市里死亡不是死在泥土里,是死在病床上,最后烧成灰,变得什么都没有,所以城市人容易不安,焦虑,他的灵魂是无根的。人类最可怕的就是无根。人物周刊:你刚刚讨论的其实是抽象的乡土,实际的乡村生活可能是琐碎的,不便的,可怕的,它还能成为灵魂的归宿吗?张柠:城市人对现存世界的不满,会让他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会美化乡土,如同你说的,实际的乡村并不一定是那样的,但这些特征的确存在。乡土是城市的对应物,城市是人工制造的,显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人工创造的是不完满的,而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从本质的角度来说乡土就是归宿,所以尽管实际上回不去,但乡土必须存在,因为城市是不完满的,乡土提供了一个完满的想象。(来源:2019年3月27日南方人物周刊)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动推乡村振兴。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作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动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是乡下人的命根,乡下人谋生离不了土地,而土地和庄稼无法行动,土气就因为不流动而发生。B.乡土社会是一种熟悉社会,人们因为熟悉而信任,虽然这种信任并非源自对契约的重视,却也十分可靠。C.城市缺乏土地、家族等能使人的生命回到宏大的圆满中的东西,于是城市人就追求个人小团圆作为替代。D.城市人由于对现实社会不满,就会美化乡土。但乡土社会实际生活琐碎不便,难以成为他们灵魂的归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乡土社会的孤立是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美国乡下则是个体之间喜欢独来独往。B.乡村人将生命和土地联结在一起,觉得生活有意义;城市人则因为灵魂无根而焦虑不安。C.城市是人工制造的,城市人不承认建立在自然之上的劳动价值观,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D.只要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让农业与市场接轨,完成农业转型,就能实现乡村振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传统乡土社会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项是()(3分)A.安土重迁,叶落归根B.默守成规,不思进取C.重男轻女,传宗接代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乡土社会的特点。(6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分)【答案】1.C2.D3.B4.乡土社会的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乡土社会的时间感是自然而然的;乡土社会是讲秩序的,是遵循契约的。5.首先提出观点“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动推乡村振兴”,总领全篇;然后从抓住“农业”和“农民”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最后总结全篇,指出要更好落实乡村振兴该如何去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C项,“土地、家族等能使人的生命回到宏大的圆满中的东西”错误,“能”的说法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泥土、土地,家族……这些可能使得人的生命回到一个很宏大的圆满中”,文中是“可能”。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只要……就能……”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说的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由此可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功夫,“农业”只是关键,但并非唯一条件。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传统乡土社会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项。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主要在材料二中,然后筛选出有关传统乡土社会思想行为方式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A项,由“农耕文明中生命的生长和死亡本身是轮回的,是持续的,从土地中出生,死后回归泥土”可知,“安土重迁,叶落归根”是符合的;C项,由“农民不离婚,很多是只要生儿子,就可以了,只要养活我们,就好了,双方达成一种农耕文明的契约”“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劳动价值观念,在于生产,男人生产谷子,女人生产儿子”可知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是符合的;D项,由“乡土社会的时间感是自然而然的,大阳升起,下山,是循环的”“而农民跟植物一样,到了晚上就睡觉了,到了冬天就冬眠了,坐在火炉边打瞌睡”可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正确的。B项,“默守成规,不思进取”不属于传统乡土社会思想行为方式。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材料一和材料二,找出有关乡土社会特点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第二段“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第三段“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说明乡土社会的农民一般聚村居住,富于地方性,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材料一第四段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这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团结,是一个礼俗的社会;如材料二“乡村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感受和城市人不一样,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乡土社会的时间感是自然而然的,大阳升起,下山,是循环的”,这说明乡土社会中的时间感是自然而然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如材料一“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材料二说“双方达成一种农耕文明的契约”,这说明乡土社会是讲秩序,遵循契约的。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思路的能力。由材料三的标题《乡村振兴要
本文标题: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新高考版)(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5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