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押题密卷01(统编版)(原卷版)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押题密卷0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材料一:回顾和展望需要明确坐标,认准方向。铁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坐标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正处在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之中,时代和人民召唤着伟大的诗歌作品,新时代,诗歌何为,诗人何为,这就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在新时代,诗歌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如何以精品奉献人民,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传统、现当代诗歌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向最广大民众的生活和心灵,这其中有太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探讨、去寻求解答。中国诗歌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也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当前,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时代奔涌向前,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震古烁今的实践,正在创造着我们民族的光明未来。与人民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就是要为这个时代写下心灵的图谱,提供精神的能量。这意味着我们的心要广大,我们的心里要有充沛的光和热。这光和热来自我们对民族光明未来的信念和承担,来自我们对时代的方位和主流的深刻体察,来自我们对人民的喜怒哀乐的感同身受。相信新时代的中国诗歌一定能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迈向悠久辉煌的中国诗歌传统中又一个群峰耸峙的壮丽境界。(摘编自黄尚恩《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材料二: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重点谈论了她对新时代和人民性的理解。她说到:当代中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看都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样态,写作题材层出不穷,但人民的丰富生活在文学领域是存在空白的。实际上,在很大的“人民”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人民内部的分子,每个人都写好自己熟悉或深知的部分,总体就合成一个大的时代的画卷。《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认为:新时代诗歌需要在观念、视野、经验等方面展开,需要是诗的而非新闻,是自由的而又讲究音乐性,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先锋的又是有分寸的,是大众的又是优秀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四平从新时代青年诗人创作的角度,谈了他的几点建议。他表示:新时代中国青年诗人要有坚定的诗歌自信、主动作为,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写出自己的诗歌,写的再开阔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慧瑜将目光放在了“群众诗歌”或“劳动诗歌”上,他认为:劳动者的写作也是新时代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工人诗歌的底色,其实是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延续,在工人诗歌中,物化和工人的日常生活被密切契合起来,日常生活和诗歌语言达成了非常恰当的结合。(摘编自中国诗歌网《新时代诗歌座谈会在北大举行》)材料三:杜甫诗歌中人民性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1.诗可以怨。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如果从儒家的诗教观念来理解,诗应该是可以怨的。也就是遇到失意不快之事,可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意和牢骚。但是历代统治者总希望诗人能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希望他们以诗来讽刺和揭短;而在有些政治斗争复杂、官场倾轧频繁、政治风向不明的情况下,诗人如果一味抒发心中的怨情,便很容易横遭杀身之祸。历朝历代大兴“文字狱”正是如此。然而,相比较而言,唐代的政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至少诗可以怨,诗人不论在生活上、政治上遭受打击后都可以发牢骚,抒写失意之情表达心中的不快。在唐代统治者看来,政治上失败是一回事,写事、写诗抒发感情,表达怨意是另一回事,二者不受必然关系的影响。写诗应该是自由的,诗“可以怨”这在唐代已成风气。2.对政府官僚腐败现象可以讽刺谩骂。对官府剥削和贪官污吏的讽刺谩骂,在《诗经》中的《硕鼠》等诗中的数量急剧增多。而在唐代这方面的诗歌更多,一是与唐代的现实官僚腐败分不开,二是与唐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较为自由的的诗歌创作空间分不开。杜甫无疑是这一方面杰出的代表,他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著名的诗句以及一系列痛斥官府腐败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对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坛曾发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3.对帝王的讽刺和作诗的宽松环境。帝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政治权利的象征,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否对君主的贤愚发表意见,能否对君主进行讽刺,更能看出一个朝代在政治上的开明和宽松程度,也更能说明这个时期文学创作自由空间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杜甫对唐玄宗好武开边,发动不义战争和残暴的兵役制,以及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凋敝景象给予了严厉的谴责和痛斥,这种大胆斥责君主的诗,在唐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杜甫并没有因写讽刺皇上的诗而遭到政治上的打击,或是下狱问罪,可见唐时宽松的作诗环境。4.君主重视诗集的印行,甚至包括政敌的诗。唐代对诗歌创作的宽松环境和对诗人的宽容,不仅表现在对诗歌内容题材的不加限制,同时也表现在诗集的整理和印刻上。在唐代不论你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如何,哪怕曾经反对过朝廷,只要你有诗歌方面的才华就不会被埋没,甚至皇帝也会亲自出面下令整理。上官婉儿虽被唐玄宗所杀,但时过三年之后,唐玄宗又亲自下令搜集整理、编辑她遗留的诗文,并令宰相张说作序。(摘编自刘国安《试论杜甫诗歌中人民性产生的根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尚恩认为与人民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就能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成就诗歌创作的辉煌。B.秦立彦重点谈论了她对新时代和人民性的理解,她认为当中国人民的丰富生活没有在文学领域反映出来。C.唐代出现的讽刺谩骂政府官僚腐败现象的诗歌数量很多,这说明唐代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比别的朝代多。D.杜甫严厉谴责唐玄宗发动不义战争和推行残暴的兵役制,皇帝并没有因此打击杜甫,这体现了唐朝政治的开明。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诗歌需要在观念、视野、经验等方面展开,要区别于新闻,讲究音乐性,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B.工人诗歌将物化和工人的日常生活密切契合起来,日常生活和诗歌语言结合得很好,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精神。C.在政治斗争复杂、风向不明的情况下,诗人如果无所顾忌地抒发心中的怨情,便遭遇杀身之祸,“文字狱”就是这样。D.唐代对诗人很宽容,对诗歌内容题材不加限制,还重视整理编辑诗集。唐玄宗杀了上官婉儿,却又下令搜集整理其遗作。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杜甫《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敢攀顶峰的雄心气概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B.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登高》即是如此。C.杜甫冒死投奔肃宗行在,想在新朝干一番事业,认为罢相房琯事关重大,上疏以为“罪细,不宜免大臣”。D.在《丽人行》中,诗人淋滴尽致地描绘了玄宗所宠幸的杨氏兄妹的穷奢极侈和手可热的嚣张气焰。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唐代产生了伟大的诗歌,当今时代能够创作出伟大诗歌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16分)故都的秋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⑶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⑷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⑸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⑹“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⑺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⑻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⑼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6.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B.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C.“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D.《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
本文标题: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押题密卷01(统编版)(原卷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5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