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期末模拟试卷1(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统编版)
1八年级语文(上)期末模拟试卷(一)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2分)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6分)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起qiáo()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节选自《“飞天”凌空》(1)请把加点字的拼音规范地写在拼音格里或根据拼音把汉字规范地写在田字格里。(2分)①掠过②qiáo首(2)“从容不迫”在语段中的意思是:。(2分)(3)文段中的“转体三周”是短语,“特别慷慨”是短语。(2分)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澄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洒脱不羁、傲岸不屈的形象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又迫不及待地阅读了以号命名的《李太白全集》,从而更好地了解李白。B.小澄去图书馆借书,激动地跟同学说:“我借到了最喜欢的书——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选自其中。2C.在诗社社团课上,老师对小澄创作的七言律诗提出了修改建议: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D.爷爷喜欢看报,小澄向爷爷科普,“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是新闻的“六要素”。4.默写填空。(8分)(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5.阅读下面有关“读书”的短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但①。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②;从方法上说③,“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先由“薄”而“厚”,④,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6.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会学生诚实做人,讲究信用。希望中学将举办“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参加。(6分)(1)假如你被邀请担任本次比赛的主持人,你写了一段开场白(包含一条诚信名言或一则诚信小故事,70字左右)(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讲比赛结束后,你想给学校的公众号写一则相关的新闻报道,你拟的标题是(20字以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请你再设计一种活动形式,在全校进行推广。(2分)活动形式:。二、现代文阅读(22分)(一)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7~11题。(共12分)秋天的黄昏丁立梅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4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7.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和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0.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从修辞赏析的角度给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作批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苏州园林的花窗》完成12-15题(10分)苏州园林的花窗①游览苏州园林,走在蜿蜒迂曲的回廊上,或歇息在厅阁亭榭内,没有人不被那些设计精美、做工考究、形态各异的花窗吸引。透过这些花窗,墙外的景致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别有意趣。②苏州园林的花窗式样之多,号称世界之最。光窗框就有多边形、圆形、月牙形、宝瓶形、如意形等多种形状;窗芯更是样式无穷,变化多端,常见的有菱花、书条、套方、鱼鳞、钱纹等等,各种图纹层层相套、交错穿插,衍生出无尽的缤纷意态。花窗犹如墙之眉眼,以其多变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使之顾盼有姿。它既可使平直的墙面一扫沉闷、单调之感,又可因不同的光影搭配,而在白粉墙上“绘就”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③苏州园林的花窗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图案中有许多象征文人风雅的符号,如植物中的松、柏、竹、兰花、菊花、荷花、梅花,还有表示高洁的冰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得中国“书画同源”之助,苏州窗饰图案中还有用文字塑成、连缀成诗句的“诗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如退思园“九曲回廊”,廊壁上开辟了九孔图案雅致的花窗,分别砌上李白《襄阳歌》中的名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字,诗被物化了,景被诗化了,诗境、园景融成一体。④苏州园林的花窗还是裁剪风景的取景框,它丰富着景致的层次和色调,使人置身于咫尺之地,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透过一个又一个花窗,看园中竹树摇曳,楼阁隐现,顿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更有旭日夕晖、春华秋实,替换着窗中的色彩和形态,使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6⑤历代造园家匠心独运,把苏州园林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建造得非常精细,即使是那些花窗,也都是一件件艺术品,经得起把玩,耐得住寻味。(选自《瞭望新闻周刊》,有改动)12.选文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本文标题:期末模拟试卷1(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统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6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