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格致课堂》01——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
格致课堂格物致知《作业推荐》01——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B.“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C.“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答案】1.D2.A3.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格致课堂格物致知D项,“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A项,“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错误,结合原文“担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B项,“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结合文本“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来判断。故选B。二、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并从网上流行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因轻松新奇、简单易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受欢迎度和顽强的生命力,但也常因低俗轻佻以及不规范地使用而遭诟病,如情绪性谩骂、暴力性中伤、非正式用语、粗鄙化表达、侮辱诽谤等。网络语言暴力破坏了交际表达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甚至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4月13日,演员刘诗诗发布律师声明进行辟谣,称不实信息对自己工作生活造成干扰,将就本次网络暴力事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清明节前后,演员杨洋出演电视剧《全职高手》引起部分同名书粉不满,并对其进行了网络暴力攻击。对此,《全职高手》剧组发表声明表示已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世界杯期间,在微信、贴吧等平台出现了所谓的“对骂群”。据说,这源于球迷因比赛中的争议判罚作出的对骂宣泄,随后演变为各种以兴趣、生活习惯甚至地域为主题的网络语言暴力。很多人在对骂群中肆无忌惮地爆粗口、地域歧视、侮辱他人人格。(摘编自检察日报《网络语言暴力何时休?》2018年06月19日)材料二: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娱乐、戏谑的特征,因此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的语言暴力就形成了。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不负责任地宣泄,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①,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我国社会这样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形成一些人强烈的“仇富”“仇官”心理,并通过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出来。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心理的揭露。它反映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绪化的盲从心理。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正是鲜明地表现出盲从、情绪化、缺乏正常的判断力等特征。(摘编自光明网《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2018年02月11日)材料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在2017中国IT领袖峰会上对网络暴力提出自己的担忧:“现在知识不良、文化体系不良的情况很可怕,这是‘网络病夫’。网络水军传播不正当言论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人们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格致课堂格物致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指出:“应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同时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素养。”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进步,公民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维权途径也越来越便利。②,然而不少网络运营平台中仍有很多不实言论来源于非实名的用户。教育部、国家语委表示,网络文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大重要选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这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摘编自人民日报《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2018年07月1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语言以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已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B.面对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C.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规范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D.我国网络语言暴力盛行,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危害极大,有可能会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B.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C.杜绝网络暴力,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网民素养的提升。D.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6.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7.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B5.B6.①网络世界具有匿名性;②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网络用户实名制。7.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③材料三:侧重报道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以偏概全,错误。材料一只是列举了演员刘诗诗和杨洋的维权事例,并非所有人。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B项,“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可知“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只是造成网络上语言暴力盛行的原因之一。故选B。【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第一空前边是分号,说明这答案和前文相对应,所以要充分理解上文找准话题概括陈述的角度,根据下文“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
本文标题:《格致课堂》01——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8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