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02
1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答案】C【解析】C项,“班超”应为“班固”。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人物简介:人物评价:【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2评价:苏辙文、诗、书才能出众,擅长散文,苏轼曾称颂其散文。【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提炼出要点概括即可。4.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答案】B【解析】题干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A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此句抒发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不符合题干语境。B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出自唐李贺的《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此句抒发了知己相见的亲切。符合题干语境。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出自唐代戴叔伦创作的《相思曲》,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此句抒发了离别的伤痛。不符合题干语境。D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的美景,他们却只能喝“一杯酒”,可见聚会匆忙,极其短暂。“江湖夜雨”的漂泊持续了十年,别后的漂泊如此漫长。两句诗形成强烈对比,欢乐对凄苦、快意对失落、短聚对久别、往日的交情对当下的想念……令人回味无穷,也在对比中将思念之情加强,进一步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此句书写离别后的思念。不符合题干语境。5.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答案】D【解析】对仗的规则是: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⑷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3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答案】C【解析】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7.赏析颔联。【答案】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解析】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8.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答案】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三、课外阅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寂”,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故选A。510.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解析】先看陶渊明,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写出了诗人面对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本诗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诗人因“无言”而“归去”“掩屏卧”,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交,表达了苏辙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二)①苏辙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厌从贫李嘲东阁②,懒学谀张缓两腮③。知有四翁④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注)①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②“东阁”,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李商隐谒见令狐陶而不得见,写下“东阁无因再得窥”句。③“缓两腮”即缓颊,指婉言阿谀。唐代张说由直言变为阿谀奉承。④指汉初隐士“商山四皓”,初避秦乱隐居,后为汉效力。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曾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故说“虚署”;“怪”字很自然地转到写“不来”之因。B.“自知”二字很有分量,意谓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C.商州是四皓隐居之地,至宋代还有遗迹,作者虽未到商州赴任,但认为当地并不缺乏人才。D.这首诗感情淡然,善于运用典故,用语很婉转,含蓄蕴藉,不露不张,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答案】D【解析】D项,“这首诗感情淡然”错误,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中应该是满含激愤的情绪,如首联中“南商西洛曾虚署”,诗人因直言而见弃,“虚署”是说他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表现出对朝廷的失6望,内心激愤不平;颔联中先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接着用反语,借“远人未信”来表明他“见弃”不是因为“非才”,而是因为“妄语”,这里也含有激愤之情,由此可见,诗人的情感并非“淡然”。故选D。12.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失望、激愤。他因直言而见弃,“虚署”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激愤不平。(2)不攀附权贵。“厌从贫李嘲东阁”表明自己虽见弃,但决不会像李商隐那样去谒见高官。(3)坚守自己的直言敢谏。不会像张说那样由直言“不谀”变为奉承阿谀,不再批评时政。【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见弃”的意思,再分析“见弃”的原因,最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人对“见弃”的态度。“见弃”即被遗弃,被冷落;从诗歌颔联“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可知,诗人是因为直言而见弃,而不是“非才见弃”,诗人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这里流露出不平之意;从诗歌首联和注释一来看,“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
本文标题:《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0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