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示例】《故都的秋》选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别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点评:本段描绘了一幅晨院赏秋图,这幅画有着清、静、淡、闲的雅趣之美。萧瑟的秋晨,因天之高旷而更显冷清,这是画面的底色。破屋、破壁腰沧桑而有韵味;浓茶味苦而有回味;几朵牵牛花色淡却雅致;几根尖细且长的秋草,疏落而衰败。这些静景组成一幅色淡而意清的画面。而品浓茶,听驯鸽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日光,静对牵牛的动作又蕴含着几分悠闲和雅趣,也显出几分悲凉和落寞。这就是十分的秋意,就是作者钟情的故都之秋的质朴美。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示例】《赤壁赋》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而是采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相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相统一。文章第1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如画美景引出苏轼的感情抒发。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常用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说理。第3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客人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4段苏子进行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为对象,深人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的美好事物。《赤壁赋》由事写景,因景生情,情被发挥至极致,但又与景、事交融,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说教之弊。《赤壁赋》第1段视频拍摄脚本文稿(配乐朗诵)画面剪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音乐贯串:舒缓,悠远远镜头:空中明月、月下大江、远处小船轮廓镜头推进:小船拉近,主客举杯饮酒推出字幕:赤壁赋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示例】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示例】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赤壁歌送别[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赏析:《赤壁歌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诗。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写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全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部分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登泰山[元]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赏析:《登泰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由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有宽广的胸怀,站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这也体现了“诗言志”的境界。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为题,写一篇散文。【写作提示】“仿佛”指似乎、好像,“我仿佛第一次走过”说明“我”不是第一次走过这个地方;而这次走过这里的时候,“我”有新的发现。题目要求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写作前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所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并将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景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表现手法。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示例】详见“佳作欣赏”。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写借景抒情的散文,要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须做到以下四点:1.笔下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写心情郁闷感伤,选取莺歌燕舞、百花盛开的景色就不合适;写心情兴奋激动,选取杨柳依依、晓风残月的景色就不合适。因此,所写之“景”与心中之“情”_定要一致,要高度契合,这样才能做到情景相应,融情于景。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自然景物自身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抓住笔下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的不同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之精心描绘,使景物特点分明、突出。3.抒情力求真挚自然。借景抒情的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所以,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更不能装腔作势。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装腔作势会令人生厌。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顺畅要有水到渠成之感。4.要放得开,收得拢。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指材料要充实,内容要丰富,要进行联想和想象,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因到果。要纵穿天地,横贯古今。所谓“神聚”,就是说无论材料多少,选择面多繁杂,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不可游离于中心和主题,否则文章就是一盘散沙。清明日期:公历4月5日前后。时辰:辰时8时6分。天况:晦。气温:17℃~8℃。风力:零或一级。作为节气,清明非常普通,它的本义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但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后来例外地拥有了双重身份:即它已越过农事与农业,而演变成了一个与华夏人人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就我来说,清明是与童年跟随祖母上坟的经历和杜牧那首凄美的诗连在一起的,它们奠定了我对清明初始的与基本的感知、印象和认识。我想未来也许只有清明还能使已完全弃绝于自然而进入“数字化生存”情境的人们,想起古老的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信誉与不朽的经典性质,在于它的准确甚至导致了人们这样的认识:天况、气象、物候在随着一个个节气的更替而准时改变。与立春和立秋类同,清明也是一个敏感的、突出的显性节气,且富于神秘、诡异气氛。也许因其已经演变为节日,故清明的天况往往出人意想地与它的词义相反(这在二十四节气里是个特例),而同这一节日的特定人文蕴涵紧密关联。【2】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冽风、冥晦或阴雨,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3】今年的清明,又是一个典型例证。延续了数日的阴天,今天忽然发生了变化:天空出现了太阳。这是可以抬头直视的太阳,地面不显任何影子(与往日光芒万丈的着装不同,太阳今天好像是微服出访)。整个田野幽晦、氤氲、迷蒙,千米以外即不见景物,呈现出一种比夜更令人可怖的阴森气氛。麦田除了三两个俯身寻觅野菜的镇里居民外,没有劳作的农民。渲染着这种气氛的,是隐在远处的一只鸟不时发出的“噢、噢、噢”的单调鸣叫。它的每声鸣叫都拉得很长,似乎真是从冥界传来的。这是一种我不知其名,也未见过其形的夜鸟,通常影视作品欲为某一月黑之夜杀机四伏的情节进行铺垫时,利用的就是这种鸟的叫声。【4】从田野返回的路上,我在那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药业公司圈起待建的荒地内,看到一群毛驴,大大小小约二十头,近旁有一位中年农民。我走了进去,和中年农民攀谈起来。他是河北张北人,驴即来自那一带。这是购集来供应镇里餐馆的。我问:驴总给人一种苦相感,农民是不是不太喜欢它们?中年农民答:不,农民对驴还是很有感情的,甚至比对马还有感情;驴比马皮实,耐劳,不挑食,好喂养,比马的寿命也长。【5】(摘编自苇岸《一九九八廿四节气》)1【引用】通过古人对清明的解释,引入话题,抒发自己对清明节气的理解和感受。2此处凸显了清明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特殊性,写出了清明的神秘。3【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清明节气的天况、气象的观察之细致。4【景物描写】对清明当天的“太阳”“田野”“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万物的崇敬之情。5【记叙】本段是作者对清明节气这天日常生活的简单记录,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同时表达了对驴的赞美。赏析:作者笔下的清明节气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导学练(必修上册)_new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