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芣苢》《插秧歌》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及上课听讲,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解决生字词。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宋代田园诗歌的对比表现手法。3、品读《插秧歌》平易自然却不乏新奇的诗歌语言。4、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重点(1)熟读诗歌,准确翻译关键语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体会《芣苢》所体现的劳动热情和欢欣。(2)赏析诗歌形象、质朴、凝练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芣苢》动词的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2)比较鉴赏《芣苢》《插秧歌》两首诗的异同。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无论是久远的过去,还是当下,我们都不能离开劳动而独活。对于现代劳动我们很熟悉,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久远的过去,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场景,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的描写劳动的诗《芣苢》。整体感知,把握全诗1、教师范读,解决生僻字词、划分音节①读准字音掇(duō)捋(luō)袺(jié)襭(xié)②划分节奏明确:《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在朗读时,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个节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学生齐读诗歌2、带领学生直译诗歌(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明确:繁茂鲜艳的芣苢呀,采呀快快采些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采呀快快采起来。(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明确: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明确: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着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三)再读诗歌,体味画面1、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吟诵,一边想象采摘芣苢的画面。2、把脑海中的画面描摹出来。(描绘画面是诗歌鉴赏常见题型之一,描绘画面最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给出的诗句,根据其含义描摹具体场景,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3、学生各抒己见。示例:你看,天气风和日丽,三三两两的妇女行走在田野上,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她们高兴地采摘起来,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着欢乐的歌。4、教师适时点拨明确:《芣苢》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采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发自心底。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指生活在乡间的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是有人以此为食。芣苢较为平常易得,想必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喜爱。每逢春天,暖阳普照,在那松软青绿的旷野之上,妇女们结伴出行,一边欢喜地采摘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脸上挂满收获的喜悦。生活虽然艰难困苦,却总有一些幸福欢乐洋溢于这艰难之中,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境。(四)赏析诗歌,感悟形式(5分钟)1、《芣苢》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芣苢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讨论后明确:明确:1、《诗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其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2、《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铺陈直叙地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五)比较阅读,鉴赏《插秧歌》1、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有《诚斋集》传世。《插秧歌》写于淳熙六年春,杨万里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劳动场面,作该诗。2、学生齐读《插秧歌》。3、翻译诗歌,把握全诗,概括每联大意。明确:繁忙景象——雨中抢插——忘我劳作——嘱咐妻子(答案不唯一)4、思考讨论:插秧时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明确:繁忙的具体表现:全家老少都参与,并且分工明确,冒雨插秧,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5、《芣苢》《插秧歌》从诗歌形式、主题以及表达情感上看,有没有什么异同?明确:《芣苢》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中巧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了雨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抢插秧苗的艰辛和紧张。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新奇快语,有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6、两首诗都是以“劳动”为主题,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明确:相同:都表达了劳动的快乐。不同:《插秧歌》描写了农家冒雨在田间插秧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六)归纳小结(2分钟)劳动本身的滋味——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能够感觉到,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执着,更是因为付出与坚持,它能带来催人奋进的希冀。同学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希望在学业上大家也能向这种精神看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七)拓展延伸2019全国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八)作业设计1、背诵两首诗歌2、课下自主阅读《诗经》中的篇目一至两篇。
本文标题:第6课《芣苢》《插秧歌》-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