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答复、回复“谏议大夫”官职书信——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信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安石(1021-1086)北宋,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退居江宁,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背景介绍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书信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拓展: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拓展: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古代常用谦称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学习生字: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梳理文章思路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陈述,禀告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聒:说话声嘈杂。察:明辨,了解略:大致,简单,不详细上报:敬辞,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虽然想要(向您)勉强作解释,(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复:书信往返。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冀:希望或:或许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交代写信原因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2、措辞有何特点?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思考问题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所争: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尤:特别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也。征:求。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人,不为拒谏。以谓:以为,认为人主:君主。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不为:不是,不算。举:施行。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前:预先。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司马光的的指责王安石的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辟邪说,难壬人为天下理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王安石反驳的精彩之处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第二段主要内容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忧虑。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媚:献媚讨好善:形作名,上策上:皇帝量:估算,估量汹汹然:声势盛大或凶猛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声势凶猛呢?盘庚gēng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为:因为故:原因度(dù):计划度(duó):估计,揣测义:适宜。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的是百姓,(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为:作为以:来膏泽:名作动。施恩泽当:应当事事:做事,办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守:墨守所为: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所做的事情,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墨守成规而已:罢了则:那么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国家被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第三段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第四段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由: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思考:王安石这封回信语言委婉,柔中带刚,是否有何深层用意?说说你的理解。①王安石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全然剑拔弩张,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情面,亦不伤害同僚之间的和气。②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有力量。有深层用意:答司马谏议书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墨守成规书信常规的结尾交代回信的缘由驳斥司马光的观点针锋相对态度坚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
本文标题:15.2《答司马谏议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9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