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林庚说“木叶”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了解作者:林庚课前预习林庚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新诗创作,出版《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前预习林庚以学者兼诗人的眼光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文学的内在精神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他标举的“布衣感”“寒士文学”以及在唐诗研究中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被学术界称许和沿用。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课前预习题目解说“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以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目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课前预习3.文学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学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讲究文采,深入浅出。课前预习4.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初读文章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初读文章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再读思考1、“木叶”意象的来源2、“木叶”意象的发展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4、“树叶”和“木叶”有何不同含义?“落木”与“落叶”有何不同含义?精读探究精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艺术特征微黄与干燥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黄色及干燥的质感暗示性木叶一点叶的绵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木庭中有奇,绿叶发华滋.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疏朗绵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概念艺术形象第1节:第2节:树叶木叶叶落木(门庭寂寥)(兴盛繁茂)第3节:概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形象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暗示生活常识暗示文化心理暗示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统意象凝固性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拓展延伸:阅读下列各诗,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比较以下三首咏梅诗,体会其蕴含的情感新意。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归纳总结——木叶树叶的区别一字之差相去千里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全文总结2.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不好(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简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全文总结(2)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叶”诗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木叶”具有暗示性用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全文总结3.再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文章主旨。主旨归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分析论证,体会效果——学习例证法和引证法本文旁征博引,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古诗词现象背后的原因,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1.分析例证法效果(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2)第2段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诗人们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发展为“落木”。(3)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分析引证法效果(1)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为后文的分析做了铺垫。(2)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弓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练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概括并分析下面三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文标题:09《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9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