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2《烛之武退秦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说过“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外交家,他们凭借自身的“三寸之舌”帮助诸侯国化解危机,从他国获取利益最大化。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张仪助力秦国,凭借其巧舌之辩,瓦解六国合纵,助秦东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烛之武退秦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另一位杰出的外交人士——烛之武的说理艺术。1.题解交代了哪些信息:1、人物:烛之武2、对象:秦师3、“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退兵知人论世《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2、作品介绍《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词典《尔雅》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晋军秦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四、课文朗读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五、字词注音1、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文本探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1)、“退”字是整个文章的线索,串联起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人。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一个字进行概括。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退秦师——荐退郑伯请求烛之武劝退秦师——求退烛之武善用智谋劝退秦师——智退晋侯分析局势侯被迫退兵——逼退文本探究(2)根据课文内容,请分析烛之武为何选择劝谏秦军而非晋军?由第一段晋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秦国与郑国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因此烛之武劝退秦军的可能性更大。文本探究2.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文本探究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辞:推辞犹:尚且而:才(烛之武)许之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明确:“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文本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明确:①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②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文本探究3.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文本探究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曰既:已经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跨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削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而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赏析烛之武说理的高超技巧—文本探究烛之武说服秦君的四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无利;有小害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无害,有小利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有大害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不守信亡郑无利,有小害对秦舍郑无害,有小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表面)(深入)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4.朗读课文第四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文本探究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之:代郑国结局:晋军亦退师•晋文公——将其与“子犯”相比,看其一代霸主之气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发起进攻?明确:①“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也不愿背负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的恶名。②“不知”:实质。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③“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文本探究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头脑清醒“霸主”理智判断深明大义“志士”知难而上“勇士”机智善辩“辩士”慧眼识才“伯乐”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晋文公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烛之武——•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天才演说家•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心理分析大师写作关联:2020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合作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对于古人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
本文标题:02《烛之武退秦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9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