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例【推荐4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例【推荐4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第一篇】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第二篇】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过膝高跟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17年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第三篇】谈科技创新首先要指导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而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中央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辉煌中国》中第二集《创新活力》就述说了中国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不断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人才强国战略,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台,空天、海工大型领域,芯片等尖端领域的不断创新,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断,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党中央的科技创新、人才强国战略方针的出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创新运动大团队,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水平;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第四篇】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寒假期间,朱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在3D技术的应用下,那么立体,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地动仪,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都江堰,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留給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本文标题: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例【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9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