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爱因斯坦曾经说,真正对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才是关键,而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问题的提出,包括对一个老的科学问题的重新描述,崭新的描述是真正对世界的贡献。所以,第一点我想讲的是,科学精神就是求真。这里讲的求真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在人类知识最前沿进一步去求真,去探索。科学精神也包括独立和合作。这两个看似矛盾,实际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来自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而这些人在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经常会经受一些磨难,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同意见,他们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才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但是科学的发展,经常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这不局限于团队内部的合作,还依赖于团队之间的合作,甚至跨时代、跨行业的合作。1895年,科学家伦琴先生发现了X射线的穿透力,最后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伦琴没有发现X射线还可以被衍射,而这一现象是在20世纪被德国科学家劳厄发现的。劳厄发现了X射线衍射之后,并没有意识到X射线还可以帮助我们把物质结构解析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发现是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完成的。他们父子携手合作,推演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这样的公式,最后应用于我们的分子结构解析,让我们可以窥探生命的奥秘。他们四人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之间跨时代的合作,把整个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以科学精神也是合作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就是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质疑。在质疑声中我们不断思想碰撞,不断改进提高,不断加深合作,最后推动科学向前发展。无论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非常典范的质疑的事例,最后都带来了科学的巨大进步。纵观历史,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依赖于一项核心技术的创新;任何一项核心技术的创新,无一例外源自一开始的重大原创性的科学理论的突破,也就是原始科学发现;而原始科学的发现完全依赖于科学精神。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这样描述科学和科学精神:“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因此,大家可以理解成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摘编自施一公《青年与科学精神》)材料二:为了让植物分类学以及献身于此业的人们能够进入公众视野,作家彭程悄然置身这一领域,凭借其对自然万物的挚爱与关注,以及由此迸发的创作热情和自身的艺术才智,精心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草木葱茏》。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同时也催生了国人由来已久的从感性和经验入手对植物的认知与利用。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科学教育落后,加之国人的思维长于直觉而疏于逻辑,所以知识和学理形态的植物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由志在科技救国的青年才俊从国外引入。此后近半个世纪,我国第一代植物研究者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在极端简陋、困难乃至险恶的条件下,捧出了一批坚实的成果,显示出植物分类学在中国最初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百废待兴,但党和政府还是及时关注植物研究,并作出切实的规划与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植物分类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相关部门通过调整思路,明确目标,充实力量,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有效加快了科研步伐。同时进一步拓展全球视野,扩大对外交流,使学科水准在取长补短中跻身世界前列。对于中国植物分类学走过的百年历程,《草木葱茏》进行了客观精当的书写,既充分展现了巨大、显著的时代跨越,也没有讳言其起点的滞后与基础的薄弱,以及它在前行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曲折。透过全书,我们看到作家面对历史所秉承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在《草木葱茏》中,植物研究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性情与作为,但又不乏相同的人格操守与人生追求。他们都有着吃苦耐劳、精细严谨的科研态度。植物标本是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做好这项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几代植物研究者栉风沐雨,宵衣旰食,无数次跋涉和劳作于山野之间,进行植物特性勘察与标本采集,其涵盖之广阔和包罗之宏富,在洋洋洒洒126册,录载了三万多种植物档案的《中国植物志》里,有着充分详尽的展示。他们还有始终不渝的家国情怀。20世纪初,中国的植物研究从标本采集到整理鉴定,都由外国人来做。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早期植物研究者的钟观光,深感不满和不甘。为此,硬是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开了中国植物自主研究的先河,为国家和民族争了气。刘慎谔在欧洲从事植物研究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法国植物研究机构誉为“第一个研究法国植物的外国人”,但他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植物研究的发展。他带着两万多号植物标本和一批靠节衣缩食买来的专业图书,毅然回到祖国,加入植物研究的行列。类似这样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决心以专业报效祖国的学人在植物学界还有若干。“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胡先骕当年的诗句可以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告白。(摘编自《草木葱茏:扑向绿野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精神的关键是一个科学问题的真正提出而不是科学问题的最终解决。B.独立和合作作为科学精神的两面,既对立又统一;独立是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决定性因素。C.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部门加快植物科研的步伐并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了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发展。D.材料二是叙述、议论相结合的书评,既有对作品内容的叙述,也有对作者创作态度的评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哥白尼和达尔文的事例启示我们,只要勇于质疑、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给科学带来巨大进步。B.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原始科学的发现,也就没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C.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落后及国人思维的局限,导致我国知识和学理形态的植物研究起步较晚。D.如果想了解中国植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草木葱茏》是重要的参考书目。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朱熹详细解释了《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想要致知就要穷究事物原理。B.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把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联系起来。C.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是现代的基本现象之一,科学是塑造现代性的基本力量。D.布鲁诺大胆否定“有限宇宙论”,提出了“无限宇宙论”。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请你结合材料二给《草木葱茏》写一则阅读推荐语,列出推荐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发生黑丝(节选)冯至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几。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杨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杨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B.“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诗人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C.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D.苏涣的诗歌艺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一)-【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0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