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________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________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实际上考察B.移风易俗耳濡目染基本上考查C.改弦易调潜移默化基本上考察D.改弦易调耳濡目染实际上考查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幅上联:_____________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二、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2、《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4、《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5、《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7、《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8、《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10、《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1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怎样读《论语》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等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任何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于任何处,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如此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如此则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若要深读精读,须得配合注本来读。读了朱熹注本,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每一章同时兼读朱、何、刘三注,分别比较,自然精义显露。若要精读深读,须得从“本义”入手。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别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之“本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有了“本义”,才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如“性”字,孔子并不曾讲“性善”。孟子、朱子固是推本孔子而加以引申发挥,但孔子本人并未说及。若要深读精读,须得分散读。把每一章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领会。子贡说:“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第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我们读《论语》,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已很不差了。《论语》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其实照此办法,我们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余章也就迎刃而解了。若读《论语》只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所谓“君子上达”,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于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么等种种大理论。此后如孟子荀子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之学强调“吃紧为人”,即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体现在具体的人事上。因此,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们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则比较和我们要远些。(选自《钱穆先生全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读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任何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都应该每天至少抽出几分钟时间来读论语。B.若要深读精读,必须配合注本来读。读每一章同时兼读朱熹、何晏、刘宝楠三注,分别比较,才知道哪本注解最好。C.若要精读深读,必须分章逐一细读。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法,从一字、一句、一章最终至整本书去领会,才会有真实的受用。D.强调“吃紧为人”,即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做人要从脾气、感情与性格等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注意如知识、学问等疏远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由读的时间安排引出读的意义,再重点论述精读深读的方法,最后强调读要把握“吃紧为人”的要旨。B.全文综合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读的正确方法。C.本文从结合注本比较读、分散逐章细读两个方面,阐述了精读深读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只要照此方法,就可以读懂全书。D.第7段提到孟子、荀子和宋明理学家,是为了论证他们在人性和天道等大理论方面,比起孔子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国人,都能熟读,那么国人的道德水准将会大大提升,社会的面貌也将彻底改变。B.若读不重精读,只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对“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的大题目泛泛而谈,不过是自欺欺人。C.能教诸位如何做君子的“上达”之道,但不能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无法传播礼制与文学的知识。D.是通过具体人和事将义理寓乎其间的。因此不能只注意中的“仁”“礼”等字眼,要从具体的人事的记录中去领略思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
本文标题: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0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