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6.2 《六国论》(同步习题)(解析版)
《六国论》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弊在赂.秦(lù)B.思厥.先祖父(jué)为.国者(wéi)洎.牧以谗诛(jì)C.日削.月割(xuē)一夕安寝.(qín)小则获邑.(yì)D.六国互丧.(sāng)如弃草芥.(jiè)抱薪.救火(xīn)【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项,“暴霜露”中“暴”应读“pù”,意思是“暴露在霜露之中”;C项,“一夕安寝”中“寝”应读“qǐn”,意思是“睡上一夜安稳觉”D项,“六国互丧”中“丧”应读“sàng”,意思是“六国相继灭亡”故选B。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不能独完.【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例句: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A项,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B项,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C项,下:名词作动词,吞下;D项,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保全。故选C。3.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洎牧以谗诛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主要考查被动句,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翻译为: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B项,被动句,“削”“割”,被削减,被割让。翻译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天天被削减,月月被割让,而走向灭亡;C项,被动句,“诛”,被诛杀。翻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诛杀;D项,不是被动句。翻译为:还有可以用不贿赂国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态势。故选D。4.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②④/③⑤/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⑥⑦【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考查了虚词“以”的意义,①以:介词,用;②以:连词,而;③以:目的连词,来;④以:介词,用;⑤以:连词,而;⑥以:介词,因为;⑦以:介词,因为。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D.此言得.之得:得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与.战败而亡者秦伯说,与.郑人盟.C.则.秦之所大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答案】5.D6.B7.D8.(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虐的秦国的贪欲却永不满足,(诸侯)送出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厉害。所以,不打仗谁强谁弱谁胜利谁失败已经断定了。(3)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此言得之”的意思是“这话对了(这话说得在理啊)”,所以“得”的意思是“得当,适宜”。故选D。6.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以:介词,因为/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B项,与:介词,同、跟/与:介词,同、跟;C项,则:连词,那么/则:副词,就是;D项,之:代词,指秦国/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进行对比论证”分析错误,“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应为比喻论证。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兵”,兵器;“善”,好;“战不善”,仗打得不好;“弊”,弊病,弊端;“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亏”,亏损;“道”,规律。原因。(2)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故”,所以;“判”,确定,断定。(3)中“以”,用;“事”,侍奉;“犹”;犹如,就好像;“薪”,柴;“得”,得当;“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此言得之”,这话对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①而按剑,则乌获②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有删改)(注)①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②乌获:古代大力士。9.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B.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C.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D.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烽燧:烽火。古代边防警报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B.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C.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D.冠胄衣甲:冠,帽子。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衣,衣服。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B.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C.要使战斗力无穷无尽,既要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又要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D.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因为刘掸的昏庸,蜀国的百万大军才会束手就擒。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所有不可措手足也。(2)吾之所短,
本文标题:16.2 《六国论》(同步习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2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