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6.2《六国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new
16.2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2.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了解他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鉴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手法【教学难点】鉴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以及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言当世之要”;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议论明畅,语言锋利,笔势雄健,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二、解题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论: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省略式短语:“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详见课件)2.注意断句3.理清文路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观点。——总第二部分(第2、3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总四疏通文意,研读文本1.疏通第1节六国破灭..(灭亡),非兵.(兵器,武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好)【判断句】,弊.(弊端)在赂秦..(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秦而.(1.顺承,就;2.表因果)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吗)?曰: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援助),不能独完.(adj-v,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判断句】。2.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3.疏通第2节秦以.(用,凭借)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adj-n,小的方面)则.(就)获邑.(小城镇),大.(adj-n,大的方面)则得城(大城池)。较秦之所得..(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连词,表修饰)得者,其实..(这实际上;“其”代秦之所得)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最想要),诸侯之所大患(忧虑、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他的,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泛指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冒着)霜露【省略句】,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不甚惜,举.(拿)以.(来)予人【省略句】,如弃草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连词,表转折)秦兵.(军队)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奉.(进献,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指赂秦各国)愈急【省略句】。故.(所以)不战而.(连词,表转折)强弱胜负已判.(确定,确定)矣。至于..(古今异义,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至,以至于)颠覆..(灭亡),理.(n-状语,从道理上说)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得当,适宜)之.(助词,补足音节)。4.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用了以下对比: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疏通第3节齐人未尝赂秦,终继.(随着,跟随)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秦王族得姓,借指秦国)而.(连词,表转折)不助五国也【省略句】。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起初,开始)有远略..(长远得谋略),能守.(坚守)其土,义.(n-v,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转折)后亡,斯.(这)用兵.(武力)之效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才)速.(adj.-v.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二败而.(表并列)三胜。后秦击赵者.(表停顿得语气词)再.(古今异义,两次),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转折)不终.(adj-v,坚持到底)也。且.(况且)燕赵处.(处在)秦革.灭.(灭亡;革:除去)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国势力量)孤危,战败而(承接)亡,诚.(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亲附、依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还)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估量)。6.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详见课件)7.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什么作用?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他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一旦五国破灭,他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而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使国家灭亡。不仅如此,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8.疏通第4-5节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n-v,礼遇,以礼对待)天下之奇才..(优秀人才),并(合、齐)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能够)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形势,国势),而.(转折)为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被动句】,日.(n-状,一天一天地)削月.(n-状,一月一月地)割,以.(连词,表结果,以致)趋于.(向)亡。为.(治理)国者无.(同“毋”,不要)使为积威之.(取独)所劫哉【被动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代词,指六国)势弱于.(介词,表比较)秦【状语后置】,而.(转折)犹.(仍然,还)有可以不赂而.(转折)胜之.(代词,指秦国)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定语后置标志)大【定语后置句】,下.(自取下策?自降身份)而.(表承接)从.(跟随,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9.第四节末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即不要赂秦)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本文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又写了第5节,是否多余?如何理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句话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10.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五总结全文,鉴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手法1.鉴赏本文的论证结构(详见课件)2.鉴赏文章的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①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2)引用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3.结合当今世界格局,谈谈本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疫情当下,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有一些别有心的政客,把本国疫情的失控甩锅给中国,鼓噪所谓“追责索赔”这种做法,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厅答记者问中,提到“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详见课件)七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同步训练各题。
本文标题:16.2《六国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2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