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体会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深厚感情。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感受“时代使命与个人抱负”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情理交融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借助语言传达的“沉痛与惋惜,赞美与评价,自豪和敬佩,爱戴与尊崇”之情。自学案一、文化常识积累(一)作者介绍弗·恩格斯(1820.11.28-1895.8.5),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共产党宣言》是两人合著而成。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因病去世。马克思逝世的第三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这篇讲话,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马克思与妻子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他的墓碑整洁肃穆,上面是马克思的青铜头像。大理石的墓碑正面以英文刻着马克思留下的墓志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墓碑下方镶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二)伟大的友谊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而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恩格斯(三)悼词悼词是对逝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话或文章。广义的悼词:向逝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逝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宣读式的文体。基本构成:1.交代逝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情况。2.介绍逝者生平。3.评述逝者主要功绩、主要品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4.寄托哀思,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二、通读文章,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多音字:估量()给()以易读错的字:悼()词肤()浅嫉()恨诽谤()诅咒()诬()蔑繁芜()丛杂卓()有成效豁()然开朗衷()心喜悦2.默读课文,梳理结构,概括段意。教学案一、导入“他(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二、梳理文章结构(画思维结构图)三、概括文章内容第二部分②-⑦段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快速阅读,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并具体列出是哪些伟大贡献?四、赏析本文语言1.请圈点并勾画文中总括句、过渡句、承递句,并思考其作用。(1)关注每一段的逻辑性语言:如第3段:正像……一样,马克思发现了……(2)思考第2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赏析原文第1自然段的语言特色。3、分析第3自然段的层次和表达效果。4、赏析第8段末的两个句子“(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2)现在他逝世了……”5、对比赏析,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1)“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2)“伟大的思想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逝世,享年65,兹定于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安葬仪式。(常规官方版讣告)五、拓展阅读:马克思的时代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资产阶级以大规模工业生产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用贸易自由代替了特许的和个体经济的自由。它摧毁了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用公开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可以出钱招雇的劳动者。马克思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天才地发现了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指出了“新生的人”——无产阶级——必须行动起来进行社会革命、审判旧的制度,最终解放自己。而恩格斯则在他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马克思的这些伟大发现,总结了自己亲密战友的重要贡献,点明了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历史使命。所谓“抱负与使命”,并非指人自身的理想与责任,而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的使命。知识点:演讲稿的格式(重点)演讲稿(发言稿)标题亲爱的老师同学们:顶格写称谓大家早上/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话题/主题是……空两格写问候正文……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结尾)检测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朋友们: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1881年12月5日(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C.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3.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4.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参考答案1.B【解析】A项,“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理解错误,这是对死者生平的回顾。C项,“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理解错误,文中“是公众看不到的”“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是说其贡献之大,有些是不为人知的。D项,“含蓄”说法不当。2.C【解析】A项,“去世后得到了‘补偿’”错误,原文是“她生前终于看到”。B项,“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错误,原文是“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并不是“进入高潮时”。D项,“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含蓄的情感”。3.【答案】这篇悼文纪念的对象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的夫人,因此,作者从燕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这个角度追忆了她艰难而又坚强的一生。“个人品德”已从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且它与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相比,显然要作为次要的内容,因此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解析】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悼文,但哀悼的对象不是一般的民众,而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伟大女性,“个人品德”与其参与的革命事业相比,应该是次要的,这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特点。4.【答案】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然后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文章,有关“补偿”的内容在倒数第三段。仔细读这一段,注意“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条概括回答问题即可。
本文标题:第10.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学生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2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