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2.把握戏曲的矛盾冲突3.分析人物形象4.赏析戏曲语言5.理解悲剧意蕴学习目标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个性。了解作者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背景故事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积累文体常识戏剧与戏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积累文体常识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1)结构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2)曲调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元杂剧的基本特点(3)角色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剧本构成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戏曲研究”公众号;中国戏曲网(戏曲文化网)利用纸质书查找资料:《宋元戏曲史》王国维;《中国戏曲发展史》李啸仓利用视频、音频感知戏曲:央视戏曲频道;绝版赏析;《六月雪》程砚秋;昆曲《窦娥冤》拓展研究梳理戏剧内容《感天动地窦娥冤》要求:结合课本注释第一条内容,仿照给出回目,概括其他三折的内容。楔子(序幕)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第二折: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良善女子遭刑斩。第四折:第一折(开端):蔡婆婆索债险遭害,张驴儿救人生歹念。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自己父,昏县官乱判葫芦案。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良善女子遭刑斩。第四折(结局):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昭雪。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小组合作,进入“角色”,读出感情。课后可以组织同学排练一出课本剧【提示】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应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的人横遭杀戮。表现出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理解人物形象1.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曲判的,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日月呢?(1)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2)反映出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3)折射出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2.在[倘秀才]一曲里“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提示]①表现了窦娥善良的精神品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清晰与丰富。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②一个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判为杀人的凶手,足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昏暗。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从而激起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③从侧面反衬出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深重。因此,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3.临刑前窦娥发出了三桩誓愿,她的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提示]目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使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作用: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全剧推向高潮;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4.作者写窦娥指天斥地鬼神“错勘贤愚”“不分好歹”却写窦娥的三桩誓愿得到实现,这是不是矛盾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加以探究。[提示]①:不矛盾。“天地”是人间统治阶级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抨击实际上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反映了她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实际上表达了惩治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的希望。两者是不矛盾的。②: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又无能为力进行社会变革的无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像窦娥一样的底层百姓除了向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一方面借窦娥之口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5.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提示](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大团圆”式结局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悲剧审美心理。【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请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你的体会。曲白相生;不事雕琢精炼优美;深切感人全文总结
本文标题:第04课 窦娥冤(课件)-【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套”(统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