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3.9 《说“木叶”》导学案(1)
3.9《说木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知识链接】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3、词语积累无妨:不妨。歧路:岔路。迢远:遥远。翩翩:飞舞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景况:情况;光景。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1)(2)(3)落叶(4)(5)(6)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明确】(1)微黄(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4.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语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②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⑤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⑥“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C.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D.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不超过100字。第一组:明月杨柳杜鹃——凄婉、哀伤第二组:落日大江远山——雄浑、壮丽选择第________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平[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不存在,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2.下列关于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标题:3.9 《说“木叶”》导学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4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