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23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文化产业管理1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好文供参考!2/23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好文供参考!3/23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好文供参考!4/23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好文供参考!5/23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好文供参考!6/23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四、高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要点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好文供参考!7/23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参考文献:[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文化产业管理2教育部明确认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从2004年开始,至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史已有10余年。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好文供参考!8/23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校的构成来看,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组的统计,大约能够占到50%,综合类大学(含师范类)居多,其它高校如艺术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和其他多科类大学相对要少一些。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每个高校都是以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依托介入文化管理,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学科文学有很大优势,学科力量深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文化产业概念很宽泛,口径广泛,包括9个大类和29个小类,各个高校在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也主要依靠本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就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没有普遍的经验模式可循,各个高校也主要依靠原有的专业来建设和摸索。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普遍的模式可循,且每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1.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好文供参考!9/23从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来看,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均有涉足,这样就造成以文化产业学科的特性和专业特点难以达成共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都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文化产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高校原有的自身专业,如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这样就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笔者曾在北京的文化产业公司实习,从公司对市场的把握来看,公司对文化产业的敏锐性要远远高于学校,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公司在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上、经营管理上也是经常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变动。从师资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新设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师资力量就不足。有过文化产业从业经历或者文化产业专业的硕士、博士并不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教授课程。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实践环节较少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学等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文好文供参考!10/23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是侧重于实践的专业,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的对象是文化产业,面向的是市场,学生必须实时了解文化产业市场信息。而由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不对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就会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标题: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2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