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4.2课怜悯是人的天性激趣导入“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素养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2.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3.分析文章的驳论方法,掌握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4.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环节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卢梭(171-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人物评价英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德国文学家歌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了解“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概念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分类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料学论文和社会料学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按写作的目的,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写作背景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解题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天大的痛苦也会解去一半。—(英)莎士比亚《李尔王》共同的悲鸣是把两颗心结合得更紧的强力黏合剂。—(英)骚塞《圣女贞德》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英)弗·培根《论嫉妒》相关名句了解“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初读感悟检查预习1.明确字音。捐弃(juān)妨碍(ài)汲汲(jí)摒弃(bìng)检查预习2.解释词语。恰恰相反:指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嗜血成性:意思是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明目张胆:现指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动荡不安: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远远的离开。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任务活动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任务活动思考1: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怜悯是人的天性•任务活动思考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论,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小结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把握主题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主题则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把握主题要结合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节等内容,加以总结。思考1: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什么?明确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而怜悯心可以指代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思考2: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明确①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②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③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思考3: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布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思考4: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里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思考5: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明确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思考6: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怜悯心有何不同?明确作者认为,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思考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明确①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②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③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思考8: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明确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王”。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总结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简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明确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思考2:卢梭是如何评价霍布斯的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他的看法进行了批驳?明确卢梭认为,霍布斯对人性的解释着眼点是错误的,他把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了一谈,他还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种事实。卢梭在批评霍布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思考3:试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结合。明确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然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思考4:作者在谈论怜悯心会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美德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文中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怜悯心愈是强烈。思考5: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本分析。明确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②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③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演绎推理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要求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结论。分类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任务活动三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鉴赏语
本文标题:4.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5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