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教案【素养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理解南宋末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教学重点】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书愤》主旨的理解。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他就是陆游,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二、课前预习1、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3、题目解说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三、初读:吟咏诗韵(1)、自主诵读,读准字音;录音范读(音频材料)。(2)教师朗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老师范读,学生再读。四、品读探究【任务一】报国欲死无战场【任务导引】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任务设计】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早岁那如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总结: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①.忧偾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②.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任务二】鉴赏艺术特色【任务设计】1、“愤”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小结:主要运用借古讽今(用典)和对比手法,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五、拓展延伸相同的际遇共同的情结【任务导引】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任务设计】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讨论归纳:时代的悲剧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小结: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六、作业背诵
本文标题: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6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