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1/24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史传与史论本单元所选课文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目标]素养目标对应内容学习提示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1.诵读法。重视诵读,培养语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讨论法。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性,表达自己的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审美鉴赏与创造精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屈原列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2/24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史学家司马迁用如椽大笔,粗笔勾勒史实,工笔描绘细节,揭示出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苏武传》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随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走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长虹。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被他扔进了云端;拿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书写出对大汉的忠诚。史学家班固以时间为序详细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变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的爱国者形象。《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这就是秦王朝;唐宋之间曾经有数个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本如流星一般在夜空划过,这其中就有后唐。贾谊和欧阳修两位史学评论家以睿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各自的结论,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一、读准字音惨怛.(dá)齐桓.(huán)皭.然(jiào)3/24毋.行(wú)濯淖.(nào)浊秽.(huì)憔.悴(qiáo)枯槁.(ɡǎo)汨.罗(Mì)其糟(bū)啜.其醨(chuò)二、辨识通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2)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4)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5)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三、一词多义(1)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词,洁净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动词,考察后予以推荐)(2)从齐与楚从.亲(动词,同“纵”,合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动词,使……随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动词,听从,顺从)(3)归竟死于秦而归.葬(动词,运回)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表》)(动词,旧指女子出嫁)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动词,回去)(4)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动词,忧虑,担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名词,忧患,灾祸)(5)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名词,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形容词,大)(6)绝楚诚能绝.齐(动词,断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非常,极)四、词类活用(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奉为祖,继承)4/24(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3)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4)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5)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6)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8)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0)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1)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五、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形容..枯槁古义:人的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5/24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4)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译文:不被事物拘束。(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七、文白对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是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相当于上大夫,次于令尹。博闻强志:6/24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娴(xián):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入则与在朝堂就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君王计议国家事务,来发出号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入:指进入朝堂。则:连词,就。王:指楚怀王。图议:谋划计议。接遇:接待。应对:应酬。因屈原“娴于辞令”,故有此言。任:信任。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上官为了宠而心害其能。争取楚怀王的宠幸因而心中妒忌屈原的贤能。上官:复姓。大夫:官职名。东周时,诸侯国官分卿、大夫、士三级。之:代指屈原。列:位次。争宠:争取楚怀王的宠幸。害:作“患”讲,这里是妒忌的意思。其:代“屈原的”。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怀王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成了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按自己的之,屈平不与。意思)做些改动,屈原不同意(给他)。使:令。造为:制定。造,作;为,作。同义连用。宪令:国家法令。属(zhǔ):写作。而:就,承接连词。夺:强取为己有。之:代指屈原的草稿。见而欲夺之,是“见之而欲夺之”的省略。与:允许,同意。因谗之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谗毁屈原说:“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每一道法令出来,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他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我是没有谁能制定法令的’。”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平。屈原。因:于是,表顺承的连词。谗之:谗毁屈原,说屈原的坏话。谗,谗言,作动词用。为令:制定法7/24令。为,写,制定,动词。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伐:夸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进谗言谄之蔽明也,邪曲之而阿谀奉承的小人蒙蔽了怀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的小人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因而写了《离骚》。“离骚”,如同遭遇忧愁。疾:恨,痛心。听:听觉,名词。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王听之不聪”至“方正之不容”,四个带“之”字的句子都无独立性,是“疾”的宾语。聪:明察。谗谄(chǎn):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蔽:蒙蔽。明:明审的眼睛。邪曲:“邪”与“曲”都是邪恶、不正之意。这里指奸邪之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也:前四个均为带有感叹意思的叹词。后一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幽思:深思。而:因而。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犹:如同,好像,动词。离忧:遭遇忧患。离,遭受。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上天,是人类的开始;父母,是人的本源。人遭遇困厄就反本,故劳苦倦极,会想到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们劳苦疲困的时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候,没有不呼喊天的;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也。呼喊父母的。穷:遭遇困厄。指处境困难。极:疲惫。疾痛:疾苦、伤痛。惨怛(dá):悲痛。怛,痛。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智力来侍奉他的君王,谗人间之①,可谓进谗言的人离间他们(而使屈原被疏远),可以说是遭遇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困厄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乎?屈平之②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8/2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虽多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正道直行:道德端正,品行正直。正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正道”与“直行”为同义连用,都是比喻说法。以:表动作行为目的,连词。间(jiàn):离间。①之:代指屈原竭忠尽智而怀王信任他的这种关系。间之,指这种关系被小人离间。信:诚信。而:转折连词。见:被。②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盖:大概。自:从,由于。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离骚》中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说到商汤武,以刺世事。王、周武王,(引古代帝王的事例)来指责当世的政事。帝喾(kù):号高辛氏。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齐桓:齐桓公(?-前643),春秋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汤:商朝的建立者。武: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以刺世事: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以,连词,表动作行为目的。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作者在《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还阐明了国家条贯,靡不毕见。治与乱的规律,(这些)没有不完全得到表现的。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条贯:条理。这里指“规律”。靡(mǐ):没有。靡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毕:全部。见:同“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他的行为正直。他描述的都是寻常事物,但所包含的旨趣极大,举类迩而见
本文标题: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7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