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种子仓库徐俊英国家种子仓库标准•1.粮库:“粮食仓库”的简称;是储存大宗粮食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及为粮食进出、储存功能服务的所有配套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仓房、辅助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运输与输送、装卸、堆场、水电等配套设备。•本标准中“粮库”有两层含义,本意是指具有上述内容的工程项目,引伸含义是指从事粮食储存、中转等业务的企业或事业单位。•2.仓房:具有一定体量的内部空间、供储存粮食使用的单栋建(构)筑物。•一个粮库内可以有一栋或多栋仓房;“仓房”可简称为“仓”,例如:“粮食仓房”可简称为“粮仓”。按仓房的形式可分为平房仓、楼房仓、浅圆仓、(立)筒仓等;按存粮方式可分为包装仓和散装仓;•按仓内储粮温度可分为常温仓、准低温仓和低温仓。3.平房仓:外形与平房相似的单层粮仓。4.楼房仓:建筑与楼房相似的多层粮仓。5.浅圆仓:仓壁高度与仓内径之比小于1.5的圆筒式粮仓。浅圆仓一般独立布置。6.筒仓:也称“立筒仓”,储存粮食散料的直立容器。其平面为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或其他的几何形状。•7.星仓:三个及多于三个联为整体的筒仓间形成的封闭空间。•8.散装仓:按存放散粮设计的粮仓。•散粮直接作用于仓房墙体,仓房必须能承受散粮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同时满足储存散粮的要•求。•9.包装仓:按存放袋装粮食设计的粮仓。•包装仓结构不能承受散粮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除非另行采取措施,否则不能直接存放散粮。10.筒库:也称“立筒库”。是筒仓群、工作塔等建(构)筑物以及相应的工艺电气等设备、设施构成的完整体系;应能够完成粮食接收、发放、储存、清理、称重和自动控制等各种功能要求的作业。•11.储粮周期:将粮食调入粮库至按计划正常调出的存放粮食时间。•确定储粮周期时不应考虑偶然因素引起的倒仓与非正常调出。12.仓容量:按装粮体积与粮食密度计算得到的仓内粮食重量。•粮食密度有时又称粮食容重,单位kg/m3或t/m3。仓容量计算时不得采用结构计算时使用的粮•食重力密度,粮食重力密度有时也称粮食比重,单位为kN/m3。•13.收纳库:位于产粮区,其功能是以直接接收产区农民粮食入库并适时转运为主要任务的粮库。•收纳库接收的粮食通常不经其它粮库周转;仓型一般为平房仓、简易仓和露天堆垛。•14.中转库:其功能是以转运从其它粮库(或进口)运来的粮食为主要任务的粮库。•库址应位于铁路、水路、公路干线等交通枢纽,仓型一般为筒仓、浅圆仓,应具有与中转量相应的接收、发放能力。•15.储备库:用于储存粮食,以备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政府宏观调控等紧急需要为主要任务的粮库。•储备库的储粮周期一般不低于1年,目前储备库的储粮周期按小麦存3年,玉米、稻谷存2年设计。仓型主要为平房仓、浅圆仓,也可采用楼房仓、筒仓。•16.综合库: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功能的粮库;如收纳中转库、中转储备库等。•17.中转量:粮库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各种粮食调入量与调出量的总和;我国常用单位:(吨或斤)/(年、季、月)。•18.装粮高度:设计装粮高度的简称;设计仓房时综合考虑结构可靠、作业方便、储粮安全等因素确定的允许存放粮食的最大高度。•19.粮情测控系统:用电子装置对仓内温度和湿度、粮食温度和湿度、仓外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记录、存储、打印,并对保粮设施进行自动控制的设施。•20.自动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的,将被控对象(工艺设备)、控制电器、执行机构、检测传感器件,按照一定工艺流程要求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该系统在预先编•制的应用程序控制下,自动完成进粮、入仓、发放、装车(船)、计量、通风除尘、流程变换、设备运行状况安全检测等散粮作业的各项操作。•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用计算机对办公、财务、仓储、粮情、营运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并实施管理的设施。•22.粮食工艺:粮食输送工艺与储粮工艺的总称。•粮食工艺应根据粮库的功能、规模、仓型以及粮库所在地区等条件确定。•23.输送工艺:接收粮食、入仓储存、出仓发放全过程中的各种作业方式与设施;例如:取样、检化验、清理、计量、输送、发放等。•24.储粮工艺:为保证所储存粮食的品质与数量而采取的各种作业方式与设施;例如:干燥降水、通风降温、熏蒸灭虫、低温保质等。特点仓库牢固,密封性能好,能达到防鼠、防雀、防火的要求。仓内无柱子,适合于贮藏散装和包装种子。室内自然干燥房式仓低温库——具制冷降湿设备的恒温恒湿库低温库要求:15˚CRH65%3-5年0-10˚CRH50%15年-10~-20˚CRH30%50~100年圆筒仓浅圆仓立筒仓砖砌仓第三节仓库设备•检验设备:测温仪、水分测定仪、发芽箱、容重器、油脂分析仪、扩大镜、显微镜和种子筛等。•装卸、输送设备:风力吸运机、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堆仓机、升运机•机械通风设备:鼓风、吸气及通风管道等•种子加工设备:清选、干燥、药剂处理等•熏蒸设备:防毒面具、防毒服、投药器、熏蒸试剂等•其他:扦样器、磅秤、麻袋、晒场用具、消毒器材等。1检验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种子加工设备七、种子库堆垛①实垛法:袋间不留距离,有规则的依次堆放。堆高7—8袋以下,一般以四列为多。此法仓容利用率高,适于干燥种子贮藏。1实垛法袋装堆放•袋装堆放能减轻种子混杂与吸湿,便于通风,运输调拨时也比较方便。对果壳、种皮易破的种子如花生、油菜种子有保护作用。•包装物外应附有标签,标明种子种类、品种、产地、等级等内容。品种名称来源入库日期数量纯度发芽势发芽率水分2非字型及半非字型堆垛法•②非字形堆垛法:第一层中间并列两排,各直放两包,两边各横放三包,形如非字。第二层是中间两排各横放三包,两边各直放两包第三层同第一层堆放。半非字形即非字形堆法纵向减半。3通风垛3.1品字垛3.2羽状垛③通风垛:此法袋间空隙较大,便于通风散热,在夏季高水分种子宜采用此法。有井字形、工字形和金钱眼形堆法。通风垛易倒塌,注意安全。4全仓散堆5围包散堆6围囤散堆粮食仓库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粮食储藏安全,推进粮食仓库(以下简称粮库)建设技术进步,加强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粮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粮库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尺度。•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总仓容量为2.5万t及以上新建粮库项目。新建2.5万t以下粮库和•改、扩建粮库项目可参照执行。••第四条粮库项目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粮库建设政策,采用先进技术,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防止污染,注重环保;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有利发展;•二、应根据粮食生产、储存、流通和消费的需要,按经济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点;粮库项•目应优先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交通干线粮食集散地选点建设;•三、应根据当地建设规划,对粮库进行总体规划;以近期建设规模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粮库建设可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物力等条件,一次或分期实施;•四、应按照节约、节能、高效的原则,选用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粮仓仓型;•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推广散装、散运、散卸、散存(简称“四散”)•技术;完善仓储工艺,满足安全储粮需要,提高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五、应充分利用当地可提供的社会协作条件,提高粮库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水平;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第五条粮库项目建设,除应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六条粮库项目的建设规模,按粮库的总仓容量划分以下三类:•一类:150,000t以上;•二类:50,001t~150,000t;•三类:25,000t~50,000t。•第七条粮库按主要使用功能可分为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和综合库。各类粮库的总仓容量宜•按下列规定计算:•一、收纳库:按年收购量的60%确定;•二、中转库:按不大于年中转量的10%确定;•三、储备库:按国家或地方的计划储备量确定;•四、综合库:按不同功能的仓容量综合确定。•收纳库宜按三类粮库建设;国家储备库宜按一类或二类粮库建设。•第八条粮库建设项目由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室外工程及独立工程构成。•一、生产设施:仓房、粮食输送及储粮工艺装备、粮情测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烘干设施•等;•二、辅助生产设施:检化验室、中心控制室、变配电室、地磅房、机修间、器材库、药品库、消•防泵房、门卫、机械罩棚(库)、铁路罩棚、通讯设施等;•三、办公生活设施:办公业务用房(含计算机房)、食堂、锅炉房、浴室、值班宿舍等;•四、室外工程:库内道路、站台、堆场、围墙、挡土墙、土石方、室外水电管线及消防设施、绿•化等;•五、独立工程:铁路专用线、码头、港池、库外道路、库外水电管线等。•第九条粮库建设应根据使用功能、建设规模和当地条件,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内容。•粮库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当地可提供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条件;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库内原有设施以及社会公用设施;收纳库的非生产性设施应从简设置。•仓、厂结合的粮库,各类设施均应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第三章选址与建设条件•第十条粮库的选址与建设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粮源充足,流向合理,效益显著;•二、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三、具备可靠的、适用的、经济的电源、水源、通信等外部协作条件;•四、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库址不应选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震区;应避开•有泥石流、滑坡、流沙等直接危害的地段,以及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不良地•区;•五、具有良好的地形、地貌,远离地上、地下的障碍物;•六、避免洪水、潮水和内涝威胁,场地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50年一遇;•七、远离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且应位于污染源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八、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第十一条不同功能粮库的选址与建设应符合下列条件:•一、收纳库:建在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地区。接收来粮的服务半径不宜小于15km;•二、中转库:建在交通干线粮食集散地。年中转量不宜少于50万t;•三、储备库:建在城市附近的粮食主销区和交通方便的粮食主产区;库点布局要合理,粮库规模•要适当。国家储备库的选址设点应根据国家粮食储备布局确定;地方储备库的选址应符合地方粮食储•备布局的要求;•四、综合库:以主要使用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要求。•第十二条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粮库的功能、运量、运距和当地可能提供的运输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铁路运输:•1.一、二类粮库宜建铁路专用线;收纳库不宜建铁路专用线;•2.铁路专用线从接轨点至入库点的引入长度:一类粮库不宜大于1.5km;二类粮库不宜大于1km。•二、水路运输: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水运,建设码头等配套设施。•三、公路运输:各类粮库必须具备公路运输条件,库外道路应短捷,并与国家公路或城镇道路连接。•第四章工艺装备与配套工程•第十三条粮库工艺作业应根据粮库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种类、储粮周期等条件确•定,考虑装卸、输送、清理、除尘、计量、储存、打包、烘干、检化验、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熏蒸等作业需要,工艺流程应力求合理、简捷、灵活。•仓、厂结合的粮库,工艺作业应统一考虑,设备生产能力应协调匹配。•第十四条粮库来粮接收和发放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根据粮库功能、进出粮运输方式,按下列原则确定:•一、散装粮作业•1.铁路、公路来粮接收可设卸粮坑、地下通廊或栈桥,配备相应的接收与输送设备;发放作业可采用输送设备及发放仓或移动式装车设备。•2.水路来粮接收可设码头卸船设备、输送设备和栈桥;发放作业可采用栈桥、输送设备和装船设备。•二、包装粮作业•1.铁路、公路来粮接收和发放,可采用移动式输送设备或配备其他运输工具。•2.水路来粮接收和发放均可设码头吊装设备、输送设备和栈桥,或配备运输工具。•第十五条粮库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按下列原则确定:•一、铁路来粮接收和发放设备的生产能力,应根据粮食日装卸
本文标题:第七章种子仓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8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