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基层调研深度不够通用3篇
1/11基层调研深度不够通用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基层调研深度不够通用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基层调研深度不够1时代、环境和群众的构成都变了,这要求下基层调研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不走形式、取得实效。当前,各地在深入查摆“四风”问题、对照检查中往往都有这样一条: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领导干部感慨,虽然也经常下基层调研,但多是浮在面上听听汇报,走马观花看看“盆景”,接触的也多是基层党政干部和先进典型,和普通群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机会比较少。再加上随行车队声势浩大、“长枪短炮”林立,不要说现场的群众说不出话来,就连自己也常常在镁光灯下忘记了调研的目的,陷入了程式化的接见群众套路之中去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在整改中都专门对加强到基层调研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如有的地方搞“调研周”,规定每月安排一周的时间集中到基层调研;有的地方规定,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必须撰写调研报告,必须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成果还要统计上报,等等。2/11不少制度办法出台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不注意从实际出发,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统一、数字上的好看,很容易导致调研的扎堆化、表面化,看似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容易加重基层的负担,成为新的形式主义,背离了加强调研工作的初衷。调研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基层的最新变化、一手资料,深入、唯实是其核心要求,具体做法都是手段。今天,尽管我们深入基层、掌握实情的目标没有变,但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群众的构成也变了,要求我们下基层调研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不走形式、取得实效。多搞“小分队”,少搞“大部队”。调研中最怕的就是“一窝蜂”、“大呼窿”,浩浩荡荡,大队人马,人未到,声已闻。这样的调研往往热闹有余、成效不足、劳而无功。应该提倡轻车简从,组成精干的小分队,尽量不惊动媒体,减少地方陪同,“一竿子”插到群众中间,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这样容易听到真话、查到实情。多搞“蹲点式”,少搞“蜻蜓式”。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满足于来过了、看到了,迷迷糊糊、一知半解,是调研工作的大忌。最好的调研是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棘手难题,组成精干的小分队,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去蹲上十天半月,真正把情况摸清楚,在解剖“麻雀”中和群众一起探讨破解之道,这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调研方式。多搞“嵌入式”,少搞“两张皮”。就是把调研有机地嵌3/11入工作之中,而不是机械地在日常工作之外再安排调研。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工作,除了到基层之外,采取召开座谈会、发征求意见函、个别沟通等方式,及时征求各方面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这本身也是调查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多搞“借力式”,少搞“单一式”。当前,各个单位都重视调研,都制订了详细的调研计划。但往往基层有代表性的点是有限的,许多调研难免交叉重复。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对于别人已经去过、调研过,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调研成果的地方,就可以不去或少去。多学习、借鉴别人的前期成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人大政协的时间比较宽裕,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研究比较系统,党委政府完全可以多倚重、多借鉴他们的调研成果,直接为决策服务。其实,领导干部本身也来自群众、生活在群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走出圈子、迈开步子,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做调研。调研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了解困难群众生活,不一定要深入山区农村,在一些大中城市光鲜亮丽的繁华街区背后,就有低矮拥挤的平房区、胡同区,一些地方的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管理混乱,大量外来劳动力和城市普通群众就蜗居在这里,只要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就十分明了。要了解交通拥堵,不妨自己挤挤地铁、坐坐公交,和出租车司机侃侃大山;要了解看病难、看病贵,不妨自己排排队挂个号;平时多和老家的亲戚、儿时的玩伴、大学的同学联系联系,往往能听到开4/11会难得听到的刺耳真话。这种生活式的调研,真实自然,一样可以掌握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它是反映干部工作水平的“温度计”,也是检验干部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只有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只下真功夫,不搞花架子,才能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歪风,真正加强与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基层调研深度不够2党委办公厅(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四风”问题时,大家说得很多的是调查研究不够。有哪些“不够”呢?探究起来,不同程度存在以下情形:重视不够。在党办工作,稍不注意,就会养成“机关病”,成天待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事情。当前,一些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的视调研为“虚活”,觉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以“忙”为理由,很少走下去;有的把调研当成“副业”,认为搞调研是专门处室的事,“各人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耕好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都可以在网上“百度”一下,何必劳神费力去搞调研呢。准备不够。一次高质量的调研,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调5/11研。现实中,有的调研目的不太明确,出行前没有认真制订方案,准备工作做得简单粗糙。特别是缺乏问题导向,对调研中要重点了解什么问题,研判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情况,走访哪些对象获取信息等,事先缺乏统筹考虑,“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往往是为调研而调研。广度不够。一些调研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定点察看多,随机抽查少;陪同干部多,见的群众少;事先打招呼“被调研”的多,不作预先安排“自主点菜”的少;到典型地方轮番调研的多,到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少;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多,到偏远贫困的地方少。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十里不同天”,如果调研不广泛,势必出现信息失真、脱离实际的情况,所得结论也会存在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问题。深度不够。一些同志搞调研像农村“讨火”——来去匆匆,慌慌张张,走马观花,没有沉下心来解剖麻雀,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把调研搞成了形式,以为下去了就是调研了,走到了就是知情了。有的只摸到了事物的表面,对发展的“形”和“势”缺乏敏锐性,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认识,按老套路应对新变化;有的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全是正确的废话,少有独特的观点和主张。缺乏深度的调研等于没有调研。一路风风火火、浮光掠影搞调研,不仅难以了解真实、全面、深层次的情况,而且还会引起基层和群众反感。研究不够。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有的同6/11志重调查轻研究,调查结束后缺少深入细致的思索,没有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分析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演绎做得不扎实。有的同志也注意了调查后的研究,但存在个人偏好、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想当然,出发点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志对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出行难、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增收难等现实利益问题研究不深,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难以清楚认识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思路和对策。成果运用不够。调查研究是党办提供决策参谋服务的“打门锤”。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是要看调研成果运用得如何。当前,调研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调研报告一大本,但离“拿来就可以用”的要求差距较大。这同调研与决策“两张皮”相关,主要是调研的同志不太了解决策层的意图,调研工作与决策需求不对路,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不强,辛辛苦苦搞了一堆价值不大的东西,客观上造成调研成果的运用打折扣。新形势下,一点都不能低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的确,调查研究是一把金钥匙,而要让这把钥匙打开问题的锁,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群众路线。“要想跟泥巴打交道,就得下田里来。”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老老实实,放下架子,一扎到底,用“心”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在基层和百姓那里听真话。须知,听不到真话,哪来真理?不能求真求新、求是求实,调查研究就只7/11有改名换姓了。基层调研深度不够3近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颂,感动了无数人。廖俊波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心系百姓,锐意进取,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树立起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是全党学习的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涌现出一批像廖俊波这样的好干部。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不思进取、不接地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的问题,在党的作风建设中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四不”的危害,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作风建设抓到底。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四不”问题不仅存在于基层,而且在各级党政机关都有表现。“不思进取”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思想上故步自封,行动上停滞不前,得过且过、庸碌无为,平平稳稳当官,凑凑合合干事。“不接地气”就是心里没有百姓,高高在上,走基层身子沉不下去,或者身入心不入,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不够,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定政策、提要求与实际情况脱节。“不抓落实”就是形式主义在作怪,抓工作浮8/11于表面,发文开会了事,对党中央大政方针、话语体系跟得很快,但实际工作、工作效率没有变化。“不敢担当”就是私心太重,怕这怕那,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困难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不愿担事、不想管事、不敢作为。“不思进取、不接地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是改革的绊脚石,发展的中梗阻,使一些本来可以推进的工作没有推进,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一些本来应该及时化解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化解,中央的大政方针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改革发展大业无法取得既定成果,最终会使我们丧失历史发展的机遇,甚至丧失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个梦想,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发展进入转型阵痛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方面长期积累的风险甚至会集中显露。这些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同时我们党自身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存在着“四种危险”。矛盾和风险并不可怕,没有矛盾和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干工作就是同矛盾和困难作斗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矛盾、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有大无畏的气概,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以百倍的努力和干劲,积极进取,努力作为,善作善成,最终化解各种风险,战胜诸多困难和挑战。而“不思进取、不接地9/11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怎么能够完成我们的时代主题?又怎么能够去应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抵御不断积累的重大风险、克服错综交织的重大阻力、解决深刻复杂的重大矛盾,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四不”是一种作风问题,根子在私心太重,问题在党性不强。在有些党员干部心目中,私心杂念作怪,“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只想着为自己求安稳、求舒适、求省事、求平安。看看廖俊波同志,总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把地方发展放在心里,遇到任务,总是勇挑重担;遇到困难,总是勇于担当;遇到矛盾,总是迎难而上。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与纯洁的党性。“为官避事平生耻”,封建时代的官德标准对于官员尚且有这样的要求,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修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心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的身份搞清,要把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理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人,第一责任是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绝不能把封建官场“巧宦”那一套搬到今天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以忘我的精神顽强奋斗、不懈奋斗,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不当太平官,为民办实事;才能够察民情、接地气,
本文标题:基层调研深度不够通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02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