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4827610247
-1-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经济贸易学院财政0701班刘杰20074910210摘要: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正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焦点。全球化增加了文化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正面临着西方愈演愈烈的文化渗透,其借助互联网、青年人、地下非法文化组织等展开活动。为此,我们要强化主流文化意识,构筑文化屏障,构建文化体系,净化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遏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全球化,应是文化信息、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跨地区、跨国界、跨洲际的全球化的传播、冲撞、交融和共存的过程。文化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必须正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现象,坚持中国先进文化方向,采取积极措施,把捍卫本土优良文化、坚持文化多样性,提高到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关键词: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当前,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世界发展进入新的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际交往频繁;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空前活跃,国际共享程度增强;国家发展与竞争向纵深推进。同时,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也带来不同形态文化的相互激荡。在我国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家安全。相对经济而言,如果说当前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短腿”,意识形态如何抵御“西化”,文化领域如何抵御渗透,则是我们的“软肋”。一、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隐忧(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及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基本缓解军事政治对抗、致力于经济科技合作的情况下,对我国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渗透。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改革”等旗号,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极力宣传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动摇民族自尊-2-心、自豪感,试图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步骤是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分化,公开性与隐蔽性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法地进行渗透。近年来,中亚频频爆发的“颜色革命”都与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扩张密切相关。可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将与国外展开“全天候”的接触,将面临更激烈、更复杂多变的强势文化渗透。(二)互联网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工具及载体互联网的诞生,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实现了信息制造与传播的瞬间化。但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得我们对信息的控制力度明显减弱,一些局部和地区性热点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扩散为全局性问题,一些小事件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引发跨地区的连锁反应,甚至被人煽动、利用后发展成恶意事件,使个体矛盾群体化。另外,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利用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网上论坛、跟贴、网上广播、网上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商务等散布各种诋毁、颠覆我国政权的信息,传播煽动性、破坏性言论和政治谣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文化思维和价值判断。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团体利用软件“炸弹”和高频率设备从事恐怖活动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网络难控制、易参与,在缺少传统约束力的情况下,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三)青年人、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三失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青年意识全球化的过程中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高压渗透。它们不断地通过传媒制造时尚,将青年引向时尚化、自由化、西方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形式出现,形式更加隐蔽;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同时,改革开放也使一些群众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四)地下非法文化组织活动有所蔓延当前,文化领域内的非法组织活动较多。一些不法分子盗用出版单位的名称、版号等,非法经营出版带有政治性、淫秽、宣扬邪教的非法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并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一些网络群体和网上非政府组织也许并没有任何政治目的,但易被一些反政府、反社会的个人、群体和地下组织利用,借用国际互联网搜集信息情报和进行时事评论,形成与政府政策相抗衡的网上舆论,并被西方反华势力用来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活动,使得国内问题国际化、社会问题政治化。-3-(五)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思潮泛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出现和多元化文化的并存,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变换不同面目,利用多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必然使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削弱,从而使社会成员出现了一系列文化价值判断的困惑。具体而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思潮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尤其是封建迷信又以汹汹来势闯入“网络世界”。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些人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是享乐拜金主义思潮。一些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导致自我失落,轻视道德,注重享乐,崇尚放纵自由,精神麻木,随波逐流,荣辱错位,迷失信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人际关系扭曲,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四是殖民文化思潮。这是丧失民族尊严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畸形文化,表现为盲目崇洋媚外,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为殖民者唱赞歌。这些不良思潮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势必腐蚀人们的心灵,瓦解国人理想,扰乱经济秩序,污染社会风气,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文化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积极措施严加防范,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我国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一)强化主流文化意识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是文化安全的根本。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管其经济和社会结构多么复杂多样,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都是一元的。只有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形成我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构筑文化屏障文化需要交流与合作,但在交流与合作中,一定要健全完善、有效的防御体系,包括预警系统、干预手段和准入限制等。一要建立起一条文化安全的“警戒线”。在全球化背景下,要通过对“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市场状况可能导致的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威胁及不良后果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发出预告和警示,并能迅速作出反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管理手段,把那些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和力量控制在“警戒线”之下。二要加强信息内容-4-安全管理。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决制止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在境内网络中传播,并要对外来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提出明确的准入要求。三要建立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要完善和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监控系统,为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查处违法犯罪,防范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泄密提供技术支持。为防止网络舆情失控,避免社会动荡,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四要培育好我国的出版物市场及其主体。在出版物市场对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影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出版物市场上能否继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三)构建文化体系健全的文化体系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加强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一要制定发展规划。要明确一定时期内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文化体系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社会等一起纳入总体规划之中,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二要增加投入。增加投入是构建文化体系的财力保证。要全面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使政府切实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和谐的职能,从而把构建文化体系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职责,列入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三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文化体系的制度保证。当前应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法律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文化消费者、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四要加强人才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新人才机制,造就一大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熟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势文化人才。(四)净化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是优秀文化得以茁壮成长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要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活动。要切实强化防范查堵措施,加大查缴打击力度,严防境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我国及在我国非法翻印、销售和传播,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编印发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宗教类非法出版物。二要加大“反盗版行动”工作力度。要从维护民族创新能力和维护国家良好形象的高度,充分利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手段,坚决打击各类侵权盗版活动;加强对印刷、复制、批发、零售、出租、放映单位及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的执法检查,坚决查处参与侵权盗版活动的经营单位;加强对互联网出版活动的监管,坚决查处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和互联网经营盗版出版物活动。三要深入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要积极探索网上“扫黄打非”工作规律,建立网上“扫黄打非”工作机制,研究网上“扫黄打非”技术措施,培养网上“扫黄打非”技术人才,-5-为网上“扫黄打非”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五)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是新闻舆论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强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二要传播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先进精神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发展性、自主选择性等鲜明特征。为了适应这些特点,精神产品创作者和生产部门要多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必须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维护安全决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和现代化的前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既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也要向世界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国文化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六)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民族传统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唯一途径。一要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究。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二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要加快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建立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三要推动文化业态更新。要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终端服务业态的全面更新;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等业务。国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文化利益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护本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免受异质
本文标题: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482761024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3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