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观潮教案【参考5篇】
观潮教案【参考5篇】下面三一刀客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观潮教案【参考5篇】”。对于刚刚加入工作的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非常重要,因此不能随意草草完成。只有编写好教案,才能够实现全面教学。如果您觉得这个网页不错的话,可以考虑收藏哦!观潮教案【第一篇】紧扣“天下奇观”。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2、略讲潮头过后。按原文填空。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2、编写导游词。(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观潮教案【第二篇】【学习目标】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重点难点】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自主导学】1.作者,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汉字。蹊跷()()山坳()调皮()匀称()()风(zhú)残年故弄(xuán)虚感慨(liánɡ)深: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明辩是非()精神涣发()走头无路()磨肩接踵()指高气扬()歪风斜气()鬼鬼崇崇()知迷不悟()4.依照课文,用“√”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A.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奇特、奇异、蹊跷)。B.拥抱之后,他就(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C.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粉红、桃红、嫣红)。D.经他指点,我(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其中明线(叙事线索)是、、,暗线(感情线索)是,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自主合作探究】。6、根据提示梳理脉络。索枣核——A——设置悬念枣核B——如获至宝——加深悬念说枣核——C——DFE——民族之情——深解悬念7.课文以“枣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8.根据提示品味词语。①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将文中加点字“劈头”换成“突然”,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把“一……就……”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9.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10.本文篇幅不长,通过层层设置悬念,使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反馈检测】(20分)11.用成语概括句意。(2分)A.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B.比喻人已衰老,接近死亡。()C.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D.事先未商量而彼此想法相同。()12.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加以订正(5分)拾金不昧争研斗艳光怪陆离生机盎然弱不经风情不自尽风烛残年姹紫嫣红故弄悬虚感概良深13.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14.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2分)15.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6.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北海’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17.写出两句表现思乡爱国之情的名言或诗句或歌词。(2分)1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观潮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2、导语:3、背景介绍4、作者简介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一)学习生字词1、读准字音: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2、辨析中学生字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chōnɡ憧憬chōnɡjǐnɡ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3、抽查翻译情况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附:《观潮》日日清一班级姓名一、注音或写汉字雷tínɡ()ménɡchōnɡ()()善泅()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二、解释词义:既望()既而()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三、翻译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四、解释下列多义词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4、小结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观潮教案【第四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能力: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观潮教案【第五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二、引导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检查交流。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讲读课文。(一)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3、指名读句子。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讲读第三段。1、学生自学。2、交流讨论。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2指导朗读。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5指导朗读。(四)讲读第四段。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文标题:观潮教案【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3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