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8篇】
1/24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网友分享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8篇】”,欢迎参考下载分享,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篇】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表内除法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视算。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9÷2=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导入新课。出示课题:除法。2/241、教学40÷2。出示场景图。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2、教学46÷2。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3、练习。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4、教学笔算46÷2。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6÷2=320+3=23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3/24做做第1题。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板书2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做想想做做第2题。课堂小结讨论并指名回答。作业直接写得数。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先独立做前两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完成后两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二篇】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4/24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媒体、图形等。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女:蝴蝶、飞机、男:木梳、电筒、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认识完全重合(板书)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5/243.认识对称轴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c、两条相对的鱼d、叶子图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c.小组汇报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6/24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总结:你是怎么剪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三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1、46÷284÷4630÷996÷366÷3100÷5720÷848÷22、在()里填上“”“48÷4()84÷4720÷8()720÷924×3()24×226÷2()26×2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7/24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业本上的作业。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四篇】千米的认识“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8/24成对“千米”的量感。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多媒体课件、练习纸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板书:米(m)厘米(cm)毫米(mm)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课桌的长度约是1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9/24板书:千米的认识(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1、出示图片。图1:路标。图2:限速。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二)新课展开: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练一练: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5千米=()米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10/24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1.填空8千米=()米4千米400米=()米3千米25米=()米2750米=()千米()米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2交流反馈。2.选择题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每小时能跑40()a.厘米b.米c.千米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a.厘米b.米c.千米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11/24620m620m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毫米(mm)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000米=1千米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五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12/24二、探索新知: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2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1、13×370×524×215×331×334×224×413×52、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六篇】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13/24求平均数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看两种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2课时第1课时第38页例1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
本文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7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