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1/18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段导读:写东东没精打采地回到家。段导读:奶奶怀疑东东是因为病了才没精打采的。“东东,告诉奶奶,出了什么事儿?”段导读:奶奶的疑问,也是读者想知道的。段导读:写东东的反问,也是东东心里想不通的地方。段导读:写老师留给东东的印象。今天语文课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朗读课文时,教室里静静的,一点儿杂音也没有,只有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声音2/18在回荡。[说说这句话与上文之间的关系。]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段导读:写老师朗读课文《春》,东东被老师的朗读打动了。段导读:本段写老师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读错了字,而东东当堂指出了老师的错误。段导读:写在东东指出老师的错误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段导读:写老师在东东指出错误后,没有什么表示,却非常尴尬。段导读:写同学们的议论。“吃一堑(qiàn),长一智,明天上学向老师认个错吧!”段导读:写奶奶的回答,说明奶奶非常明事理。怎么向老师认错呢?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段导读:老师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并表扬了刘东东。段导读:东东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道歉。段导读:写在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3/18自己改正错误。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质疑导入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niàng)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酝酿、酿造)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同学互读,要读得正确、流利。3.汇报自学成果。(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2)重点指导。氛:不要误读为fèn。乏:不要误读为fā。皱:不要误读为zòu。(3)分类记忆生字。左右结构:酿朗诵例橡练焕穆皱捣瞎上下结构:耷半包围结构:氛独体结构:肃乏(4)解释词语。不声不响:不说话,也不出声。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jìn)头。采,精神。4/18蔫头耷脑:耷拉着脑袋。形容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数落:责备。多用于口语。多嘴多舌:形容爱插嘴说话。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状,描述。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次见识。比喻从失败中、挫折中吸取教训。三理清文章结构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可分为几部分。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3.全班交流。课文记叙了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5/18四熟读课文,拓展思维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围绕着“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1)学生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默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一回顾全文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引导质疑1.指名读描写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2.出示:(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3)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东东的心理由担心到紧张,最后到高兴。)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变化。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6/18三深入体悟,感知课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下列句子。1.出示句子: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她的课讲得也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读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把人带入诗的境界。(1)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这几句话是写老师留给大家的印象,她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表明这位老师在学生的印象中非常和蔼可亲,讲课很好,知识丰富,擅长朗读。这与后文老师读错字形成鲜明的对比。)(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几句话。2.出示句子: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东东被老师的声音打动了,进一步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动听。)(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联想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填空练习)7/18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听到了,听到了,他真想。(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教学水平高。)(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3.出示句子: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这是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也表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2)听了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师知错就改。)(3)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4.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为什么?(喜欢。她知错就改,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是一位好老师。)四拓展延伸1.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请你对家人说说学完这课文后的感受。1.本文语言浅显,所叙述的事情也很常见,易于被学生理解。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相机点拨指导。8/182.在指导朗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课文中人物心理的变化,特别是东东的心理变化。在读东东向老师承认错误前心里的苦闷时,可以用低沉的语气。在老师承认错误后,要读出东东心里的激动,可以用轻松、舒缓的语气。1.看拼音,写词语。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照例―()焕发―()惋惜―()缺乏―()3.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1)老师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2)老师不但没有生他的气,而且还表扬了他。4.在加点的字正确读音下面画“√”。5.东东今天为什么蔫头耷脑的?6.放学后,东东一路小跑回到家,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对奶奶说。他会说些什么,怎么说?请你写下来。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挑战权威、质疑老师。有人说,不会提出个人见解的学生多半不是好学生。可是老师毕竟是长者,即便他们在某一个环节上犯了错误,作为学生也要尊重他们,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们提出。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作为学生,应当尊重老9/18师。然而,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未必就是尊师,向老师直抒己见、表达不同的观点未必就是不尊师。关键是怎样给老师提意见。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教学重点: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10/18(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三)、了解剧情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四)、剧情表演第一个场景表演: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第二个场景表演: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11/18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学生点评表演。(五)人物形象分析(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12/18(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七)音乐欣赏:《铃儿响叮当》、《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八)小结: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2、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8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