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后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析论
後現代社會的「不安全感」析論林麗珊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摘要「後現代」(postmodern)這個詞彙,在法國當代重要思想家李歐塔(Jean-FrancoisLyotard,1924~1998)的著作《後現代情境》(ThePostmodernCondition,1984)出版之後,變得流行起來。後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就如馬克斯(KarlMarx,1818~1883)所說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以及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的宣稱:「虛無主義就矗立在門前」(Nihilismstandsatthedoor)。政治權威不再、科學真理受到質疑、宗教力量搖搖欲墜、個人生活支離破碎…,沒有明確的目的與價值,生活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焦慮虛無…等等現象撲天蓋地而來。本論文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分析後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1.在社會層面上——進步是雙刃劍,2.在政治層面上——民主的弔詭,3.在經濟層面上——第三條路政策,4.在知識體系上——真理如何可能;第二部分討論不安全感的各種面向:1.消費商品其實是消費意義,2.上癮是為了治療不安全感,3.地位焦慮來自權力慾望;第三部分嘗試提出學者的研究建議:1.紀登斯的「信賴」,2.諾丁斯的「關懷」。藉此三部分循序漸進,分析後現代社會的不安全感與可能的改進之道。關鍵詞:後現代性、真實、物化、異化、風險、本體的安全感、焦慮AbstractTheterm‘postmodern’cameintopopularusageafterJean-FrancoisLyotard’s(1924~1998)ThePostmodernCondition(1984)waspublishe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epostmodernsocietyareasKarlMarx(1818~1883)said‘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andas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announcedthat‘Nihilismstandsatthedoor’.Thepoliticalauthorityisdistrusted,scientifictruthisinterrogated,religiousstrengthistottering,personallifeisincoherent,andsoon.Modernpeoplefeeltheuncertaintyoflife,sensesofinsecurity,anxietyaboutnihilityofexistence…thereisnoclearpurposeandvaluetopursue.Thisthesismainlydivides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isthecharacteristicsofpostmodernsociety:1.Onthesocialaspect--adouble-edgedswordtoprogress,2.Onthepoliticalaspect--paradoxofdemocracy,3.Ontheeconomicaspect--thepolicyofthethirdway,4.Ontheknowledgesystem--howpossiblethetruthis.Thesecondpartisthevarioussensesofinsecurity:1.Itisactuallyconsumptionmeaningtoconsumethegoods.2.Addictionisforthetreatmentofinsecurity.3.Anxietyofpositioncomesfromthepowerto2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desire.Thethirdpartisthepossibleschemethatanswers:1.The'trust'ofGiddens,2.The‘caring’ofNoddings.Thesethreepartsanalyzethevariousfactorsstepbystep.Ihopethisoffersimprovedmethods.Keywords:Postmodernity,reality,reifrication,alienation,risk,ontologicalsecurity,anxiety.壹、前言「後現代」(postmodern)這個詞彙,在法國當代重要思想家李歐塔(Jean-FrancoisLyotard,1924~1998)的著作《後現代情境》(ThePostmodernCondition,1984)出版之後,變得流行起來1。所謂後現代社會,其特徵可以馬克斯(KarlMarx,1818~1883)的一句名言來表達:「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2,沒有任何東西可免於資本主義的腐蝕,「我消費故我存在」(Wearewhatweconsume)3,人、事、物的價值必需參照市場價值,「商品拜物教」(commodityfetishism)於焉誕生,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取代,人努力創造「可被利用的價值」,連所謂的「真實」(reality)也是顯現在商品化的交易過程中,人不但被「物化」(reifrication),人的價值在對物的世界越來越依附之同時也已遭到「異化」(alienation)4;此外,後現代社會也如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所說的:「虛無主義就矗立在門前」1DavidLyon,Postmodernity,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1994,p.12.2畢業於哈佛大學專研馬克斯主義的美國政治哲學家MarshallBerman(1940~),就用這句話寫成一本書: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TheExperienceofModernity,NewYork:PenguinBooks,1982。他認為在現代化的轉變過程中,生活破碎崩解與人生方向迷失的雙重恐慌,以馬克斯的這句話最能表現出那種驚亂失措的感覺。大陸學者徐大建、張輯已將該書翻譯出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譯本序言言簡意賅:「本書用迷人的筆觸,以十九世紀的政治和社會革命為背景,透過歌德、馬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充滿矛盾和曖昧不明的現代世界畫面。通過重新詮釋馬克思主義和深入反思羅伯特‧摩西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作者勾勒出了二十世紀及其以後的發展軌跡,認為只有適應不斷的變化,才能建設一個真正的現代社會」。3DavidLyon,Postmodernity,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1994,p.3.4「異化」(alienation)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觀念,主要出現在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費爾巴哈(LudwigFeuerbach,1804~1872)和馬克斯的著作中。按照黑格爾的說法,神是人的幻覺,神的意識無非是人的意識,是人存在的「現實世界」與「純粹意識」分裂、疏離、異化的結果。費爾巴哈進一步強調這種異化形式的重要,他認為,宗教意識是人自身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階段,因為人把淨化之後的人性投射出去創造了神性,藉由神這個對象與人自身的疏離,人得以體認真實的自己,所以,神的出現是人類自我認識的間接方式,也是人對價值的追求予以「絕對化」之後,再加以「人格化」的結果。馬克斯發揮異化理論,將之運用到宗教、經濟、政治各個層面,他指出,人通過勞動的過程創造了世界,世界反成了「異己的」東西與人相對立,甚至反過來壓迫人類自身的存在,人類的勞動成為一場異化的活動,人與人之間不但未見更加親密,反而越來越疏遠。參見林麗珊著,《人生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增定二版六刷,pp.15~16。匈牙利新馬克斯主義學者盧卡奇(GeorgLucács,1885~1971)曾經分析認為,「物化」(reification)和「客體化」(objectation)都是「異化」(alienation)的一種形式,前者是指無產階級的勞動狀態和結果,後者主要是針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和哲學而言。後現代社會的「不安全感」析論33(Nihilismstandsatthedoor)5的景況,政治權威不再、科學真理受到質疑、宗教力量搖搖欲墜、個人生活支離破碎…,沒有明確的目的與價值,生活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焦慮虛無…等等現象撲天蓋地而來。後現代社會情境就其文化層面的探討研究,可統稱為「後現代論述」(postmodernism),就其社會現象的分析,可以概括為「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的社會6。當然,也有許多學者並不喜歡使用這個語詞,例如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對於「後現代」情境的分析雖也有相同看法,但他認為必需先確立「現代性」(modernity),否則不知「後現代性」所指為何,在充分了解現代性之後,他喜歡以「高度現代性」(high-modernity)或「晚期現代性」(late-modernity)來代替「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用語7。根據紀登斯的分析:「現代性是一種風險文化」(Modernityisariskculture)8,這並不是意味著現代生活比起從前必需面臨更多的危險,而是我們熱衷於評估風險,以量化的方式,期望能精確的將充滿變數的未來納入掌控之中。紀登斯說:「風險指的是依未來的可能性來積極估算損失」9,對福利國家國家而言,就是以重新分配風險的方式來管理風險。例如,保險制度的實施,個人繳交一筆保險費,將疾病、老殘、失業…等生命中的不測狀況,轉嫁給保險公司承擔;又如專家對「狂牛症」、「禽流感」、「基因食品污染」…等所提出的預警,是企圖以「預防法則」來規範責任,害怕承擔過失的相關人員,即使恫嚇民眾也要堅持執行預防事件發生的控管策略,因為無人可以把握控制所有風險,無人可以承擔所有損失的責任。紀登斯認為,風險可以區分為來自於自然環境的「外在風險」(externalrisk),和由知識的衝擊所造成的「人為風險」(manufacturedrisk),後者所製造出來的危險比起前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10。資本主義的腐蝕、虛無主義的四處瀰漫…早已使人惶惴不安,再加上學者專家對自然或人為風險的不斷預警…,這顯然是一個很難讓人有安全感的社會。貳、後現代社會的特徵後現代社會生活劇烈的變遷,莫過於「全球化」(globalisation)過程的迅速蔓延,由於衛星科技與大眾媒體的發達,傳遞訊息的時空限制已不存在,這是一個真正可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時代,而且,日出而作日落而習的生活規律,也早已在網際網5DavidLyon,Postmodernity,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1994,p.7.6DavidLyon,Postmodernity,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1994,p.6.7AnthonyGiddens,ModernityandSelf-Identity:SelfandSocietyintheLateModernAge,Cornwell:PolityPress,1991,p.3.8AnthonyGiddens,ModernityandSelf-Identity:SelfandSocietyintheLateModernAge,Cornwell:PolityPress,1991,p.3.9AnthonyGiddens著,《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陳其邁譯,台北:時報文化,2001,p.26.10A
本文标题:后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析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