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整理电子版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5篇
参考资料,不熬夜1/19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整理电子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5篇【预览】此例优秀文档“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整理电子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5篇”是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小学数学教案汇编电子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1《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参考资料,不熬夜2/19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参考资料,不熬夜3/19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240)(40)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200)(40)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生4:我用235÷44≈,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参考资料,不熬夜4/19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生齐:生1说的那种。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师:为什么会这么快?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参考资料,不熬夜5/19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1)理解价格表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生12:(口答)30÷2=15(元)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20)(60)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60)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参考资料,不熬夜6/19(元)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学生纷纷猜测)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师:为什么这么说?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生恍然,纷纷点头。)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列式:775÷58≈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13(元)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参考资料,不熬夜7/19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2、估算与生活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小学数学教案汇编电子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21.知识与技能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参考资料,不熬夜8/19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如何选中表格中的各个对象,设置表格的格式。学生冬季作息时间表。1课时。一、导入假期快到了,丁丁又要为自己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以便使假期过得更充实。有没有什么方便快捷的制作方法呢?大家来看看小博士有什么高招。丁丁的时间表:寒假作息时间表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呢?二、跟我学1、启动word,在新文档中选择输入法,输入标题,并为其设置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2、想一想要用到几行几列?师提示:横为行,竖为列。学生数表格后答:10行2列。3、师:注意插入表格的方法:单击“表格”---“插入”---“表格”,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输入表格列数和行参考资料,不熬夜9/19数,单击在“确定”按钮。4、师:我们来调整一下表格的列宽,让它更合理一点。将鼠标指针移到竖向表格线上(注意指针的变化),拖动鼠标,此时表格线会移动位置,从而改变表格的列宽。5、师:用同样的方法可不可心将行高调整一下呢?我们来试一下。师演示:将鼠标指针移到横向表格线上,拖动鼠标,调整表格的行高。6、师:表格确定好后,让我们来输入表格内容。单击表格第一行第一列的单元格,在光标处输入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把表格中的其他内容输入。并设置字体、字号格式。师提示:注意分号、顿号等符号的输入方法。(师仅输入第一、二行即可。多给学生练习时间。)7、师:别望了给我们的表格加上一点色彩。拖动鼠标选定第一行上两个单元格,单击菜单栏中的“格式”→“边框和底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底纹”选项,在填充栏中选择“橙色”,然后点击“确定”按钮,给表格涂上漂亮的色彩。8、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给表格中其它单元格涂色。9、最后我们别忘了保存。保存当前文档小结。参考资料,不熬夜10/19师:同学们,老师说明白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师:同学们,还有很多技巧等待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吧。三、练习请你利用上面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本学期的课程表。(学生基本做完后,选择一两个做的好的,予以集体演示,供大家评价。)在做这个表格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又有了很多困惑,大家下课后可以先研究讨论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吧。四、总结同学们,你觉得你这节课学会了表格的哪些操作方法?(指名答)五、评一评本活动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打分画星星。小学数学教案汇编电子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参考资料,不熬夜11/19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的本数(本)12469总价(元)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新授教学(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参考资料,不熬夜12/19同?(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零件总数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3.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2.教师提问:(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参考资料,不熬夜13/19(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1
本文标题: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整理电子版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6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