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汇集4篇】
1/18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汇集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一篇】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2/18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怡然()俶尔()翕忽()差互()悄怆()()幽邃()寂寥()摇缀()隶()参差()()5、齐读课文。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3/18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六、布置作业4/18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5/18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板书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谭水: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6/18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动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7/18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二、总结1.这是1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3.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4.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8/18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四、学生活动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佩环,心乐之。(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六、布置作业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12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七、附总板书:小石潭记顺序景写法情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心乐之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写…特写镜头似与游者9/18游鱼:动静结合相乐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二篇】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怎样理解文中的乐?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二、了解作者10/18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1。三、走进文本(一)读一读1、学生齐读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二)译一译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三)议一议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11/18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写法:动静结合心情:愉快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1突出了“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2紧扣“清冽”写潭(水)。4、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12/18水声动听,环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1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