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掩耳盗铃_教案通用5篇
1/20掩耳盗铃_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掩耳盗铃_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掩耳盗铃教案【第一篇】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2/20铃铛。)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4熟练地读课文。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2指名试读课文。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理解课文内容3/201.自由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明明知道只要……就……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4/20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7指导朗读。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1.投影出示思考题: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3.总结扩展。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六、布置作业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2.用“只要……就……”造句。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5/20掩耳盗铃教案【第二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生读书学习)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6/20师:丁零是什么意思?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师:还有谁想接着说?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7/20他想偷走铃铛。师:也就是盗铃。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学生讨论交流: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8/20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师:发觉就是――生:发现。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生:铃铛的主人。生:过路人。生:做买卖的人。……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9/20(板书)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板书:自己欺骗自己。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10/20(六)课外作业抄写词语:掩耳盗铃偷走发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掩耳盗铃教案【第三篇】《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1/20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4生:讲故事??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三、读课文,理解内容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第二部分(想办法)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12/20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四、总结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五、联系生活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六、拓展延伸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七、作业续写《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教案【第四篇】13/20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一课时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四、给故事取个题目。五、释题掩耳:捂住耳朵。盗:偷。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七、理解故事内容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1)偷铃铛
本文标题:掩耳盗铃_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6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