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林海教案设计【4篇】
1/19林海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林海教案设计【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林海教案设计【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2/19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厦:shà,不能读成chà,也不能读成xià。酿:niàng,不能读成liàng。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1分析字形结构。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悦耳:好听。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3/192岭的样子。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4林就像大海一样。5花多而美。6木材用途广泛。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2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教学反思:文章的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对于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我请学生观察课文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概括。这个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比较最终找到十分适合的方法——找到主要人物所做事情,然后串联起这些内容,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采用画出重点词语的方法,找到每一个自然段4/19的内容,但是应用直接用词语进行概括出主要内容还是一个难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内容: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自由读课文。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三、重点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5/19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3.讨论、交流。“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6/19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四、讲读第三段。1.自读第三段,思考: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2.讨论、交流。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4.指名感情朗读。7/19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五、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8/19六、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课后反思:《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林海教案设计【第二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2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2文章。本单元共3文章,两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9/19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10/19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四、谈程序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一)、回忆美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二)、寻找美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11/19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三)创造美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林海》这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12/19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3、在朗读方面情感
本文标题:林海教案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1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