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XX(2023年12月21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如何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2011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题为《谈谈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将调查研究定义为“大问题”,足见其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在党史中,我们曾多次发起全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之风。1941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两个文件,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由毛泽东同志为主要负责人,在各个系统内成立相应的调查机构,掀起了一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运动。这次大兴调查研究的背景是延安整风,其主要目的是肃清当时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右倾错误,团结同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调查研究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关键一环。在大兴调查研究的推动下,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在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讲话。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人都深入基层,展开了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1961年5月21日,党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联系上述两段历史,我们对2023年3月印发的《工作方案》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我们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第二,调查研究是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办法。了解国情,有利于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党史上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名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是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提出来的。这两句话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与基础。以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为例。毛泽东同志为了解农村情况,曾做了系列性的调查研究。《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存最早的农村调查报告,展现了一个世纪前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张连初家庭情况的摸排核算出: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这户佃农“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在《兴国调查》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发现,当时的兴国第十区,占总人口百分之六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贫苦农民要遭受地租、高利、税捐等多种剥削,“贫农百分之六十房子不够住”。这样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明,在兴国县发动土地革命,贫农和中农是我们要争取的中坚力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农会组织发现,农民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分化的。当革命刚刚开始时,一些富农、中农的态度是消极和犹疑的;当革命形势好转后,他们就又转变态度,想方设法地要加入农会。所以,通过系列调查,毛泽东同志了解了当时农村的阶层情况、土地占有情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等情况。我们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查研究始终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国情的重要方法。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就历史名篇《论十大关系》,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力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从1956年2月起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并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概括出来的。从1978年1月到次年2月,邓小平同志频繁出访考察,为最高决策层科学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梳理并锚定中国前行的航向校准了方位。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通过在全国各地展开调研,我们将“小康”的标准定为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美元,最低达到800美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扎实的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比如精准扶贫理论,就是对世界减贫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这一理论也是在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依靠调查研究,了解自身国情。第三,调查研究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第一条侧重于改造我们自己,第二条侧重于改造社会,第三条则侧重于改造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世界上所有的政党都产生于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人民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很多西方国家是先有国家再有政党,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进行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在7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曾经为陕北打下了第一口沼气池。当时,习近平同志带人深入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因为四川的土壤、气候条件与陕北不同,他们经过了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才真正在陕北打出沼气池。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曾经带着同事们一起到街上发调查问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定县委初步制订出全县1985年工作计划和要抓紧办的10件大事。在宁德当地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福州当市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万家”,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跑遍”,即“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跑遍”意味着要对治下所有事情非常了解。同时,“跑遍”也是调查研究和为民办事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展开调查研究,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历史后,我们将目光放回现实。当前,领导干部要想做好调查研究,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在《谈谈调查研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种“有的”: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我们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种典型的形式主义问题。第一,“蜻蜓点水”式调研。这种调研形式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流于形式,不触及实质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隔靴搔痒,使得调查研究难以真正服务决策、解决问题。第二,“钦差”式调研。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自视甚高,不屑于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中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使得调查研究成为“作指示”“搞指导”的空架子。第三,“被调研”式调研。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环节中存在滞后性,被动地完成调查研究任务,在调查研究中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使调查研究与现实情况脱节。“四不两直”的提出,有利于克服这种情况,让领导干部掌握调研的自主权。第四,“嫌贫爱富”式调研。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有侧重、有选择,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在调查研究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瞒忧报喜、避重就轻,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二、如何有效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如何有效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简单说,可以归纳为“与时俱进”四个字,也就是既要运用传统方法,也要善于运用新的方法。(一)转变调查研究的观念调查研究是一件科学的事情、专业的事情,虽然人人都能做,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好。我们要注意到,今天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的调查研究,都是发生在社会中的。社会中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背景,进行调查研究时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干扰。因此,在调查研究时要经常反思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做的调查;二是调查的是谁;三是调查的主题如何;四是采用何种调查方式。很多细节因素会影响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二)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式“解剖麻雀”有一句俗话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意思是事物的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所以,“解剖麻雀”的本质是典型调查。我们将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调查清楚后,其他相似的案例也就都了解了。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多次采用“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193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新余罗坊做了一个大型的农村调查——《兴国调查》。当时,毛泽东同志与来自兴国县的八位农民座谈调查。这八人并不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他们中有雇农,也有账房先生、教书先生,还有手工业者。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全部来自兴国县永丰区。那么,永丰区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以永丰区代表兴国县,以兴国县代表其他农村?毛泽东同志认为,兴国县永丰区位于兴国县、赣县、万安县三县交界,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怎样找调查的典型?毛泽东同志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我给大家的补充建议是,分类的方式不仅局限于上述方法,也可将调研对象按照地区、性别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蹲点调研蹲点调研需要我们有耐心,蹲得住。“蹲”这个字用得很形象,调研要深入基层,躬身实践,扑下身子。蹲点调研有什么特点?我们来举一个例子。上文提到,1961年是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很多领导同志深入农村展开调查研究。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率领12人组成的中央河南调查组来到长葛县(今长葛市)蹲点调研近五个月,带领全县人民抗旱、发展粮食生产,指导河南走出困境,在河南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蹲点调研的重要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必须亲力亲为。“蹲点”意味着下基层,虽然可以带助手,但是领导同志必须要亲自去。第二,必须深入基层,也就是“蹲到底”。什么是深入基层?基层可以是一个社区、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一个学校的一个班级,甚至可以是一个家庭。第三,必须蹲得住,且持续一定的时间。第四,必须要正确选点。要到那些矛盾比较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比如习仲勋同志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到存在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比较能折射当时农村实际情况的和尚桥公社进行重点调研,并确定对和尚桥公社的宗
本文标题: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2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