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精编5篇】
1/28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精编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第一篇】一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2/28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更加。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身。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达到。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寻找。6.桓侯遂死。遂:于是。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望见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疾病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四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3/28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教学建议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讲点词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宜讲古汉语知识,更不能把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三、教学本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四、本文练习题编排的顺序,可供安排教学程序时参考。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第二篇】(2003-05-2415:35:14)教学目标: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桓腠应悦熨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汤同烫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2.了解作者韩非。4/28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教学步骤:(一)定向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2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2.作者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4.理解道理(二)自学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末年国的公子,是时代重要的家。5/28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6.男同学齐读课文。7.女同学齐读课文。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三)讨论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2.讨论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第二题:6/28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第三题: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第四题: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7/28复:又,再一次。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四)答疑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8/28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五)自测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代重要的家。(六)自结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布置作业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9/28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第三篇】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分)2.课文中“”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2分)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腠理()立有间()汤熨()骨髓()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不治将恐深(将:)⑵居十日(居:)⑶桓侯不应(应:)⑷桓侯又不悦(悦:)⑸故使人问之(故:)⑹司命之所属(属:)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6.请用原文回答:(2分)10/28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扁鹊:蔡桓公: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古义:,今义:。⑵臣是以无请也。请:古义:,今义:。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古义:,今义:。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第二部分:(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11/28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1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1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1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2分)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1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3分)12/2817.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2分)病入膏肓:讳疾忌医:18.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2分)(二)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u)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常嬉为墓间之事。译文:(2)此可以处吾子矣。译文:20.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13/2821.读了《孟母三迁》以后,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3分)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以《我身边的“蔡桓公”》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要突出人物的性格。300字左右。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第四篇】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3。2.难点:目标2课前预习:1
本文标题:扁鹊见蔡桓公一等奖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5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