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_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精选5篇
1/23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_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_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精选5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第一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2/23(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3/23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4/23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草原第三课时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第二篇】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5/23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教学过程():一画(略)1.画面导入,师生问好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3.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2.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3.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4.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歌》。1.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歌》。2.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四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1.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6/232.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第三篇】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1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2在即兴编配舞蹈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七度音的演唱歌曲曲调的创编钢琴录音机挂图伴奏乐器导入: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生:做好准备。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7/23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授新1、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2、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3、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4、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5、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6、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8/237、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生:回答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生:回答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生:回答8、师: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生:回答9、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xx|xxxx|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9/233、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生:爽朗豪迈的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第四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10/23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三)同桌互读。(四)检查朗读。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11/23别告诉我们什么?(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12/23“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翠色
本文标题:草原的教案第二课时_草原的教案设计部编版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6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