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_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汇编4篇】
1/11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_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汇编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_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汇编4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第一篇】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2/11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天平还会平衡吗?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这又说明了什么?(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尝试练习,汇报。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3/11(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独立完成填写。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40、x、960各表示什么?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40x=960解:40x÷40=960÷40x=24检验:40×24=960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如何检验?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3完成练一练第2题。4/11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独立完成。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40x=960解:40x÷40=960÷40x=24检验:40×24=960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第二篇】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5/11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6/11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第三篇】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7/11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没有分母;2没有括号;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4没有同类项;5未知数的系数是1。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如解方程7x-2=6x-4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7x-6x=4+2。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1两边都减去6x;2两边都加上2,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8/11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复习提问:1叙述等式的性质。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新课讲解: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x-7=5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x=5+7,x=12。又如方程7x=6x-4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7x-6x=-4,x=-4。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3x-2=2x+1。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第四篇】9/1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能力。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和3.教师准备:课件。1、合作学习1已知a<b和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5-9.由数轴上a和c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那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2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①53,5+2____3+2,5-2____3-2;②–13,-1+2____3+2,-1-3____3-3;③6>2,6×5____2×5,6×(-5)____2×(-5);④–23,(-2)×6____3×6,(-2)×(-6)____3×(-6)会发现: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不变;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归纳10/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和b<c,则a<c.这个性质也叫做不等式的传递性。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不等式仍成立。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如果a<b,那么a+c<b+c,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所得的不等式仍成立;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必须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所得的不等式成立。即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bc,<;3、做一做p1044、试一试1若-m5,则m___-5.2如果x/y0那么xy___0.3如果a-1,那么a-b___-1-b.5、做一做p1056、讲解例题已知a<0,试比较2a与a的大小。分析比较2a与a的大小,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数轴,直接得出2a与a的大小。11/111、p106t1、t2“2、探究活动比较等式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例如,等式是否有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类似的传递性?不等式是否有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的移项法则?你可以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请与你的伙伴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作业题p1072、预习5.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文标题:等式的性质教案人教版_等式的性质教学方法【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7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