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劝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
1/24《劝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劝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劝学》教案设计【第一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2/24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1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3/24经转移了。作者在这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指出不足之处。2、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3、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讲解第2段。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4/24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4、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讲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5/24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明显,显著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③利足:脚步快④致:达到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⑥绝:渡⑦生:通“性”,资质,禀赋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1、背诵课文1-3段。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劝学》教案设计【第二篇】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6/24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1的节选。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4、这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7/24也是此义。)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⑤不复挺者(直)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8/24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9/24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齐读第2节。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10/24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明确:用了四个比喻。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这是删节部分: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11/24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
本文标题:《劝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8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