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范例通用4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范例通用4篇2024/X/X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1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就是说,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同时,还要通过基本方略来指导、引领党的伟大事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一共有十四条。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点。所以,学习领会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理论认识上的提高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依靠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来指导。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他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效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从十九大报告的论述中,从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实践中,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要前进,基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基本准则问题——按照什么样的准则来发展。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怎样通过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出来,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是值得思考的。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全面依法治国则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明确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重大问题。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快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更有效率的发展,才能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有绿水青山的、美丽的、美好的、宜人的、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空间。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整体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安全网和安全盾牌。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忠诚军队。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我们强调政治建军,而政治建军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了重要的论述,是党和国家、全体中国人民对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行径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同时也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探索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概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社会建立国与国之间基本关系的总体构思和框架。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突出强调和着重阐述。这表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大的、攸关的作用。我们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向新的更大的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蓝图已绘成,路径已铺就,中华儿女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同心同德,砥砺前行,携手共进,基本方略终将凝聚成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法治建设专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宪法框架下和法治轨道上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论断新要求,不仅指明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而且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一)“法治轨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何谓“轨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作为一个比喻词,是指“应遵循的规则、程序”。何谓“法治轨道”?从构成来看,法治轨道是由法治思想、法治价值、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法律制度、法治体系、法治机制、法治方法等要素打造而成的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轨道/路径/路线,是一个由诸多法治要素、法治子系统等构成的宏大法治系统,也就是国家法治机器;构建“法治轨道”或者“法治系统”的基本原理原则,包括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公平正义、良法善治、高效权威、规范有序,等等。从功能来看,“法治轨道”具有导向、引领、框定、规范、运行、推动、促进、保障等主要功能,既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制度化平台,是运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体制化机制,也是实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法治化行动路线、基本遵循和重要保障。从现代法治的道德性、政治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基本特征来看,在治国理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法治轨道”的“综合性价比”显然要优于“德治轨道”“政治轨道”或者“智治轨道”。一方面,“德治”和“政治”可以有德,但难以成轨;“智治”可以成轨,但缺少德性和人情味。另一方面,因为“法治轨道”已经深度融入了“德治”的精义,充分注入了“政治”的灵魂,积极吸纳了“智治”的科技,所以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实施治国理政、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为载体充分发挥德治、政治、智治功能的综合施治,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就实质内容而言,法治是调整国家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民主自由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国之重器。因此,“法治轨道”不仅是依法治国理政、实现良法善治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路径依赖和方式方法上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大民主”“运动式”的一哄而上,绝不是“个人独断”“长官意志”的随心所欲,绝不是违背规律、缺乏规范的恣意妄为,绝不是各自为政、各取所需的盲目乱建,而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按照顶层设计擘画的宏伟蓝图和指引的前进方向,依照宪法和法治体系有序建设、全面推进。“法治轨道”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大法理概念、理论命题和实践范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在不同场合、从多个角度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党和国家事业纳入法治范畴,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推动实践,实现依法治国理政。例如,从法理角度,提出“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从党和国家工作角度,强调“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从依宪治国角度,强调要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从依法执政角度,强调“要把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掌权、依法用权并依法接受监督,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贯彻党的执政宗旨”;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建设法治社会角度,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才能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从深化改革角度,强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从加强民族事务治理角度,强调“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依法防控疫情角度,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了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从依法治网办网角度,强调“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等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提法新论断,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内涵、制度要件和实践范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发展成果,指明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任务,在实践中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铺就了一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轨道。实践证明,坚持法治建设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把现代化建设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予以有力保障、全面推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厉行法治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范例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2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