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缺乏斗争精神(精选4篇)
1/26缺乏斗争精神(精选4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缺乏斗争精神(精选4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缺乏斗争精神【第一篇】摘要: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要坚持注重教育引导,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提升官兵素质,着力解决官兵“打赢信心”不足的问题;依靠军事训练,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关键词:战斗精神培育问题对策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情感、意志和胆量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未来信息化战争,虽然高技术武器装备对战争力量对比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人的因素特别是战争精神的作用,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缺乏战斗精神,就难以打赢对抗激烈、快速反应、复杂残酷的信息化战争。认真探讨我军当前战斗精神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战斗精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急速发展、2/26战斗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信念缺失冲击战斗精神。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不断的渗透进入军营,冲击着官兵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有的官兵“和平麻痹”思想严重,缺乏军人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战斗意识不够强;有的官兵崇尚“个人价值”多,考虑“集体利益”少,时常在考取士官、入党、学技术、立功授奖等方面花心思、做文章,提高打赢能力的紧迫性不够强。“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手握钢枪心向党,党叫干啥就干啥”,是一代又一代官兵的最高行为准则,理想信念的缺失会从根本上弱化这个准则在广大官兵心中的地位,进而消解部队应有的战斗精神。(二)战争形态变化考验战斗精神。有的官兵受西方所谓的“零伤亡”的思想影响,认为未来战争拼的是装备,是科技,再当血洒疆场的英雄不值得。应该看到,未来信息化战争最终还要靠“勇敢者”去打,信息化技术要靠人去发展,人的因素特别是战斗精神仍是影响未来战争胜负的核心因素。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最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未来信息化战争必将更加残酷激烈,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也必将异常艰苦,官兵面临的生死考验更加严峻,这也对军人的战斗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26(三)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战斗精神。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与美军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人才质量上的总体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把“技术决定论”鼓吹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军官兵产生了消极影响。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美军依靠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几乎是“不可战胜”,要打赢是很难的事。如何解决当前我军信息化程度不高对战斗精神的不利影响,增强官兵打赢信心,是培育官兵战斗精神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二、强化我军战斗精神培育的几点对策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要求,着眼于当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几个问题,我军战斗精神培育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教育引导,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文化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和激励士气的重要力量,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战斗精神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通过先进军事文化教育,使广大官兵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向心力,激发官兵作战意志和内在精神动力。一是要注重了解青年官兵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官兵心态变化,尤其是对官兵的挫折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二是积极发掘青年官兵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的时机,针对官兵不同的个4/26人实际,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正面引导,旨在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二)提升官兵素质,着力解决官兵“打赢信心”不足的问题。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美军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接连胜利,面对强敌,有些官兵“打赢信心”不足,并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因此,增强官兵“打赢信心”是战斗精神培育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是要提升官兵思想素质。要引导官兵正确看待敌我武器装备的差距,正确看待战争中武器和人的辩证关系。二是要提升官兵的科技素质。官兵缺乏“打赢信心”,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信息化知识的匮乏。较高的信息化素质是“打赢信心”的保证和基础,科技素质不高,造成官兵对部队信息化建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由于“技”不如人,影响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三)依靠军事训练,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仗可以千日不打,兵不可一日不练。军事训练是生成、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培养战斗精神的主要渠道。要坚持把战斗精神培育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课题,把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同练思想、练意志、练作风统一结合起来,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一是在从严从难中培育。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必然更加残酷、激烈、复杂,这对参战人员的精神素质和战斗素质都提出了更高5/26要求。要想在未来战场取得主动权,必须从实战出发,从严从难训练部队。二是在开展科技练兵中磨砺。信息化战争中,参战双方的较量将突出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只有开展科技练兵,才能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才能磨砺部队过硬的战斗精神。参考文献:[1][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商务印书局,1978缺乏斗争精神【第二篇】〔摘要〕中國共产党斗争精神在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并内含着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豪情壮志,守望相助、同心合力的家国情怀。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曲折探索、全面推进和开拓创新四个历史时期,激励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党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培育斗争精神的宝贵经验:坚定斗争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把准斗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斗争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斗争本领提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百年演进;斗争本领;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028-046/26中国共产党与斗争精神相伴而生,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回顾、探究共产党百年来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演进历史与基本经验,有利于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为党在新时代的奋斗注入精神力量。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指面对坎坷挑战时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和奋力开拓的优良风貌与精神状态〔1〕,其基本内涵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忠诚、人民立场的使命担当。政治忠诚表现为党员干部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人民立场表现为全党上下始终要以人民利益作为斗争工作的根本价值标准。斗争工作若离开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斗争就丧失了根基,斗争的方向也会出现偏离。二是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豪情壮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2〕。中国共产党人是时代的先行者,只有迎难而上才有可能使革命、建设、改革赢得最终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还有很多磨难,这需要共产党人继续发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三是守望相助、同心合力的家国情怀。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初心不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险阻、排除万难,最终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很多现实阻碍,这就需要党不断弘扬斗争精神、汇聚各方力量,为化解危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7/26“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3〕通过梳理党的百年斗争史,可以将其划分为孕育形成期、曲折探索期、全面推进期和开拓创新期四个阶段。(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孕育形成期(1921-1949年)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孕育形成期,这一时期党的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共产党同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这一时期,以武装斗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4〕这一时期的思想斗争主要体现在同机会主义、主观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宏伟著作。思想斗争不仅有效地制止了错误倾向对人们思想的腐蚀,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保证中国革命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第三,中国共产党为改善人民生活境遇同落后生产制度和8/26恶劣生产条件展开经济斗争。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着严酷的生活环境,常常遇到严重的经济问题,为了保障革命斗争工作所需要的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顺利供给,也为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少受影响,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各种经济斗争,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实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改善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曲折探索期(1949-1978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曲折探索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任务而奋斗的征程,面临着新的斗争课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共产党同党内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在全国执政的考验;面临着是否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革命斗志的考验;面临着能否经受住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腐蚀的考验。为此,1952年1月4日,党中央下达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即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1957年春开始,党又开展了针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新整风运动;1963年至1966年,党又实施了“四清”运动(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和“五反”运动(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和反官僚主义)等。“文革”期间,党内极左思潮盛行,党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革”结束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9/26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藩篱,为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同美苏霸权主义的斗争。当时,美国实行对华政策三原则,即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继续对中国实行封锁和贸易禁运。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加强了对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的斗争,并指出:“美国现在还有力量,每年产一亿多吨钢,到处打人。因此还要跟它作斗争,要用力斗,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争夺。”〔5〕292同时,党也顶住了来自苏联的压力。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大搞霸权主义,我们不得不对其霸权主义的行径展开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决与美苏霸权主义行径展开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第三,中国共产党为改变贫困面貌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展开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本文标题:缺乏斗争精神(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3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