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3篇
好文供参考!1/14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2、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黑板上出示:3+8+6=10+5+2=15-6-3=20-5-5=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我们前面学习好文供参考!2/14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板书课题:连加连减。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入队?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教师板书:13+18+16。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好文供参考!3/14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3+8+6=1730+17=47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31+16=47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6=3434+13=47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竖式:好文供参考!4/14(1)(2)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学生: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2.教学例2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学生:50-18-13。好文供参考!5/14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学生:连减算式。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1)(2)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好文供参考!6/14和退位的问题。三、巩固练习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好文供参考!7/1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好文供参考!8/14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好文供参考!9/14(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C、千克与克的关系。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1千克=1000克,1Kg=1000g(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判断好文供参考!10/14(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4)小红的体重是35Kg。()(5)一箱苹果重300g。()(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2、称一称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好文供参考!11/14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五)课后实践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好文供参考!12/14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二、操作感知:分一分,揭示概念。(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好文供参考!13/14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
本文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6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