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13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第一篇】活动目标: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2.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方案,并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3.能积极愉快地和同伴合作商量讨论配器的方法,体验演奏的快乐。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活动重难点: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的方法,尝试即兴演奏。活动准备:1.森林狂想曲音乐、指挥棒、乐器(铃鼓,圆舞板、小铃)、教学图谱。好文供参考!2/132.在椅子四周提供探讨配器时的桌子、乐器、图谱。活动过程: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许多小动物都想要来参加,那么到底都有谁来呢?仔细听听音乐就知道啦。”(二)分析图谱,掌握节奏1.“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谁能用有、还有的句式来告诉我?”(有青蛙,有小鸭子还有孔雀)2.“小青蛙表演唱歌、小鸭子表演跳舞、孔雀会带来什么表演呢?谁来学一学?”(学习孔雀开屏的动作)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一)初次“彩排”,看指挥,徒手练习1.“小演员们表演节目的节奏都不一样,你能听着音乐把它演奏出来吗?”2.“在音乐结束的地方,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重点注重休止符)3.“看,这次老师的指挥有变化了。”(尝试即兴演奏)4.“在森林音乐会开始之前要进行彩排,请小演员们看着指挥,听着音乐进行演奏。”(重点学习结束部分的节奏,再次完整演奏一次)(二)幼儿合作讨论,设计配乐方案好文供参考!3/131.“现在要进行第二次彩排,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乐器,有小铃、圆舞板、还有碰铃。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张节目单。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个地方可以配小铃,哪个地方可以配圆舞板,哪个地方可以配铃鼓?2.请幼儿把这些乐器标志贴在节目相对应的位置上,把它编成一张完整的节目单,由谁来演奏小铃、谁来演奏铃鼓、谁来演奏圆舞板?(三)分组表演各自的设计方案,看指挥,分声部轮奏、合奏1.哪组愿意把你们的配器方案拿给大家看一下?2.还有哪一组跟他们不一样?敢于挑战?三、正式“演出”,提升难度,完整演奏1.刚才小演奏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方法,真动小脑筋,可是现在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指挥员这里也有一种演出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2.“小青蛙这儿用的是铃鼓和小铃,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演奏呢?3.最后结束时用了三种乐器又表示什么意思,如何表演?”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四、感受快乐,结束活动“今天的演奏到此结束,恭喜你们,演出成功!谢谢小演奏家们,现在森林音乐舞会开始啦,我们一起去跳舞吧。”好文供参考!4/13课后反思:当孩子们聆听那潺潺流水、雀鸟、蛙声、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时,我感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其次,乐曲中欢快的主旋律、鲜明的形象,清晰的结构是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的,曲中变换的旋律又给予了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根据大班年龄特点,使幼儿在充分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知道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活动开始我让幼儿以倾听乐曲前奏,在我语言描述下的森林美景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并制造悬念,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在这里,我结合图谱让幼儿分段欣赏,并利用故事情节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性质和各段的情绪。在欣赏时,我引导幼儿只要不影响同伴,可以摆各种造型动作,随着旋律释放表演激情,欢快的乐曲加上有趣的情节,幼儿想象着自己是小动物,用创造性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欣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在孩子意犹未尽中结束整个活动。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捕捉孩子话语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予积极恰当地回应;个别环节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我有些急躁,没有及时的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作为铺垫。总之,如何更好好文供参考!5/13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睿智地促进师幼良性的互动,是我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懈努力的目标。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第二篇】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及乐段间的变化。2、大胆想象,能用语言、动作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3、丰富词汇:轻快、跳跃、安静、舒缓。4、体验表演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活动准备:课件《森林狂想曲》;各种小动物、树、花、太阳、小草、水等头饰若干。活动过程:(一)热身活动随着歌曲《手指歌》做动作进入活动室。(二)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1、展示课件图片小松鼠画面,引出活动主题。“大家好,我是来自森林王国的小松鼠,今天我来到幼儿园做客,并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送给你们,这首曲子讲述的是森林王国中的故事,名字叫《森林狂想曲》,希望大家喜欢。”好文供参考!6/13(1)认识乐曲名称:“哇,小松鼠送给我们一首好听的曲子,它的名称是什么?”(2)认识森林:“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呢?”(3)带着问题欣赏:“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曲子,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2、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性质。提问:“乐曲的旋律听起来怎么样?”、“听到了什么?”小结:真不错,小朋友都能说出自己的感觉。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3、分段欣赏乐曲,引导幼儿用语言及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水平一:用语言表达及基本动作表现。水平二:用完整的语言及较形象的动作表现。(1)欣赏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A、提问:“这部分的旋律听起来怎么样?”(丰富词汇:轻快、跳跃),“你想到森林中什么样的情景呢?”、“有谁?它在干什么?”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C、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集体——个别展示——集体模仿)小结:这部分的音乐听起来轻快、跳跃。小朋友能大胆地好文供参考!7/13说出听到的、想到的,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真棒!我们再来听听下一部分。(2)欣赏间奏,感受乐曲静默处。A、提问:“这里的旋律听起来跟前面有什么不一样?”(丰富词汇:安静、舒缓)“你想到了什么?”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C、引导用安静的动作表现这部分音乐。(集体——个别展示——集体模仿)小结:大家都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表现安静的森林,很好。(3)欣赏最后部分音乐。A、提问:“这里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发现该部分的性质与第一部分相同)、“你想到了什么?”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C、引导用大胆的动作表现这部分音乐。(集体展示)(4)总结。播放课件图片,同时欣赏音乐,并引导用语言完整讲述乐曲表现的内容。(三)集体表演,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按意愿选择不同角色,用自己喜欢的动作随着音乐完整进行表演。今天欣赏的这首乐曲名称叫什么?小朋友都能感受到这好文供参考!8/13首曲子的旋律有些地方听起来很轻快、跳跃,有些则比较安静、舒缓。而且能大胆地表现出来,有的小朋友还会合作表演,真棒!老师太喜欢你们了。(四)随着音乐,请小松鼠参观幼儿园,结束活动。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时投放点谱图、各种打击乐器,采用不同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森林狂想曲》教案【第三篇】森林狂想曲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欣赏内容。该作品流传非常,表现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呜叫声,“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这首乐曲中有竖笛、电声乐器,还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呜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音响效果丰富多彩。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好文供参考!9/13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充分的体验与合作探究,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3、知识与技能目标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教学重点:欣赏《森林狂想曲》,并记忆其中的主旋律。教学难点:听辨不同的主奏乐器。教学准备:课件、小提琴、吉他、竹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呈现热带雨林的图片,学生聆听《森林狂想曲》中的结尾部分,说说听到了热带雨林中都有哪些动、植物。二、欣赏《森林狂想曲》(一)初听,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1、聆听乐曲中的特色声音,学生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2、让学生给乐曲命名,然后揭示题目。(二)复听,熟悉乐曲旋律1、带领学生学习三条主题旋律。2、复听的同时,为乐曲的旋律排列顺序。好文供参考!10/133、总结曲式结构:引子+第一部分AABABCA+间奏+第二部分ABABCA+尾声(三)听A旋律1、听辨第一部分A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演奏乐器。(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2、再听时模仿相应的乐器演奏动作。3、打击乐器伴奏第一、二遍:三角铁或碰钟,节奏型:X---|第三、四遍,鼓或木鱼,节奏型:0X0X|(四)听B旋律1、思考:和A旋律相比,B旋律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情绪略高涨)2、模唱曲谱,体会大小调交错(五)听C旋律1、思考:和前两个主题旋律相比,旋律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由原来的稍快变为中速;稀疏与密集的节奏相间;音区提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2、用自制打击乐器模仿森林里的声音三、综合表演完整聆听作品,第一部分用刚才学习的方式表现,第二部分自由选择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好文供参考!11/13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第四篇】活动目标: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2、能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3、熟悉乐曲旋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了解并会使用圆舞板、铃鼓、碰铃三种乐器;认识反复记号。2、材料准备:教学音乐:《森林狂想曲》;大图谱及乐器标记1套;圆舞板、铃鼓、碰铃各5套。活动重点:看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活动难点: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活动过程:一、倾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1、幼儿初步欣赏音乐2、提问:你们听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了?二、观察图谱,熟悉乐曲结构,初步掌握演奏节奏型。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节奏型。好文供参考!12/132、幼儿看图谱和教师的指挥,用声音表现节奏演呢?谁愿意看着图谱来试试?3、巩固练习,引导幼儿用身体声音表现节奏型。三、讨论配器方案,尝试合作随乐演奏。1、教师出示乐器。提问:这里有哪些乐器?(圆舞板、铃鼓、碰铃)它们是怎么演奏的?(复习打击乐器)2、幼儿自选乐器,根据配乐方式进行演奏(1)教师出示乐器标记,幼儿自主选择配乐方式演奏(2)幼儿看指挥随音乐进行演奏。3、观察不同的配器方案,尝试看指挥随乐演奏。四、幼儿在教室的指挥下脱离图谱集体演奏。活动反思:“森林狂想曲”是一节大班音乐打击乐活动。根据音乐的特点,选用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青蛙、鸭子和孔雀为主角,以开音乐会为故事情节,以小动物们进行大合唱彩排、舞蹈彩排,打击乐器表演彩排和正式演出为主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2、能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3、熟悉乐曲旋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从幼儿的表现与发展来看,教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好文供参考!13/13极投入到活动中,根据音乐特点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创编动作,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性。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来看,情境性策略: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虽然已经开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此活动中通过小动物们要开音乐会到音乐会的彩排再到正式演出贯穿整个活动。从活动的
本文标题: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7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