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职劝学教案_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参考4篇】
1/18中职劝学教案_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参考4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中职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第一篇】《劝学》1.掌握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汉语知识。2.翻译全文。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古汉语知识。3.准确翻译。1.第一段中五个比喻之间的关系。2.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的内容。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2/18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探寻背景:荀子处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全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旧中国末期。他曾在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做过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后失官失居,著书立说,教授学生。《劝学》是荀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荀子》这些观点,从认识论上讲,符合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唯物论的因素。从政治意义上讲,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18全文共四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1.第一段中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吗?请分析说明。从论证思路上看,本段可分为两层:(1)前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2)后三个比喻说明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延伸拓展,逐渐深入的。前两个比喻和后三个比喻的关系也是如此。2.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是学习文化知识吗?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4/18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5/18(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鳝之穴(的)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6/18中职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第二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1课时。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一)这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7/18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一读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8/18刮目相待几种句式的朗读: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四、字句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二)译一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或gèng更加)2、重点句子的含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9/18以:拿,用,介词。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③卿言多务,孰若孤?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三)说一说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四)议一议10/18整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11/18在鼓励吕蒙求学,)(五)演一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中职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第三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12/18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1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
本文标题:中职劝学教案_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2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