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4年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_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
1/252024年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_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第一篇】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2.解题,质疑。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2/25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下一句。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3/25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f、有感情读这句诗。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五、拓展延伸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六、板书设计:ting独坐敬亭山亭(唐)李白众鸟/高飞尽,(以动衬静)4/25借景抒情孤云/独去闲。孤独寂寞相看/两不厌,(相知相守)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第二篇】(一)导入课题,揭题。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1)把诗读通读顺。5/25(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三)再读,感悟诗意。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6/25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结合版书:鸟飞尽云独闲孤单寂寞山相对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四)朗读,背诵。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2、配乐朗读朗读。3、指名读。4、学生齐读。5、背诵。(五)扩展。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7/25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3、交流。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鸟飞尽云独闲孤独寂寞山相对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教学难点: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8/25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注解理解词句。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9/25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3、释疑。10/25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做一个景物来看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11/25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湖光秋月潭面君山玉盘青螺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朦胧迷人的湖光柔美似水的秋月波光粼粼的潭面苍翠欲滴的山水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潭面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12/25怎样的美。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
本文标题:2024年独坐敬亭山教案中班_中班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5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