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篇
好文供参考!1/2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一篇】山东垦利一中王同亮教学目标: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教法: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时数:1节布置课前搜索(找出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多多益善)(名句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好文供参考!2/22总是离人泪。(王实甫)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倪瓒)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授课过程:(师――导语)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1篇这样1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好文供参考!3/22(生)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师)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生)诵读。(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冷清,孤独。(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好文供参考!4/22(师生讨论)(师归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师)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生)悲凉,清静……(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好文供参考!5/22秋思》。齐背:(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3至11段。(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生)读。(师)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生讨论)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师)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师)小结:这是1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好文供参考!6/22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好文供参考!7/22(师)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师)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生)不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师)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好文供参考!8/22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师)课就上到这儿。布置1篇课外练笔。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1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附:板书纲要故都的秋1、总起我赴故都尝秋味|江南秋味总不足2、分叙a静对蓝朵b落蕊轻扫c秋蝉残鸣d秋雨凉意e清秋红枣3、议论举世秋感皆深沉4、总结南国不及北国秋|愿折寿命挽住秋。作者邮箱:《故都的秋》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好文供参考!9/222.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3.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体特点。4.自主鉴赏文章的抒情段落。5.过程与方法目标:6.通过反复朗读,品析文章重点段落,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7.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8.自主学习。自己赏析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提高自我语言鉴赏的能力。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0.在文章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2、难点: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反复朗读法、指导法好文供参考!10/22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生活经验上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给这些景图拟小标题。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文本,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感。3、深入研读,赏析文本:“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数”字写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好文供参考!11/22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小结: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作业: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第三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好文供参考!12/22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34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