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爱情2亲密关系与安全感(亲子和恋爱)
亲密关系与安全感李承宗心理健康中心第一节、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指伴侣间频繁的、多样的、有影响的、持久的行为相互依赖。安全感安全感:指人在受到保护或摆脱危险情境时体验的情感,是维持个人与社会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特点:1.精神层面2.物质层面精神与物质的安全感很难让一个人同时得到,而通过婚姻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便是大多数人最乐意的方式。依恋依恋:指个体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成人依恋: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为什么需要安全感和亲密关系1.进化心理学的观点2.使心理不失调3.爱与归属的需要1、进化心理学的观点1.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显得格外弱小,出生后完全依赖于成人全面的、稳定的、长时间的照料。2.只有与照料者形成紧密的被照顾关系,才能够生存。狼孩的故事。2、使心理不失调1.获得关爱、照顾2.安全感3.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爱是世上最好的良药《美丽心灵》3、爱与归属的需要1.丧失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2.夫妻关系中有愤怒、指责的夫妻以及离婚的配偶,容易患高血压和免疫功能衰退。婚姻不幸的人容易压抑、酗酒、精神分裂。3.爱与归属感可以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能够使人产生幸福感。亲密关系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感情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狭义的亲密关系:特指异性间,例如夫妻、伴侣、恋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亲密关系: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如朋友关系、亲子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有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欲望。亲密关系的核心:彼此的互动及归属感的满足。归属感的满足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地、愉快地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失恋与离婚那些单身者中,男性报告比女性的孤独感更深。婚姻使男性摆脱孤独感的可能性更大。亲密关系的特点1.了解2.关心3.信赖4.互动5.信任6.承诺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经常地相互作用情感依恋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在狭义的亲密关系(夫妻、伴侣、恋人)中,亲密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性的接触,个体的私密:情感、身体(性)身体上的亲密特指性的关系,彼此身体的开放、身体的融合,满足时获得的快感、喜悦与幸福。情感上的亲密:相互的深刻认识、相互关心,对同伴取得的成就表示自豪。亲密关系的形成时间:要发展一个亲密关系,需要耗去可观的时间。过程: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认知形成。能力:需要既懂得独处又懂得相处的能力。亲密关系的质和量只有与那些了解和关心我们的人交流和互动才会达到满足。亲密关系不需要很多,有一些基本的亲密关系就足够。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几种不同的亲密关系1.有交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在这样的关系里,有亲密的交流,也尊重对方独立的一面。2、寄生的关系,对寄生的人而言,寄主是他的全部;而对寄主而言,寄生的人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3、各自独立而无交集。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常因彼此距离拿捏不准而渐行渐远。彼此相爱,但不要铸成爱的镣铐:让它在你们灵魂的海岸中间成为一个流动的海。……要站在一起,却不要彼此太近:因为圣殿里的柱子也是分开站立,橡树和柏树也不在彼此的阴影里生长。〔黎巴嫩〕纪伯伦《先知》现代生活中几种特殊的“亲密关系”闺蜜红颜和蓝颜建立亲密关系中的困扰缺少知心朋友:有人际交往但不亲密人际比较疏离:对深入进入彼此内心世界有担心甚至恐惧。期望高、投入少:难以投入时间、精力。过度投入但容易受挫:方式不当,可能导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或过快。解决亲密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1.认识到冲突不是坏事,压抑才是2.不要争对错,每个人的看法不同3.看到伤害对方后他的伤痛4.吵架的时候学会暂停,安静下来才会思考5.学习沟通技术6.努力发现别人的优点第二节、原始家庭在创世记列祖的故事中,不难找到伤痛相传的例子,雅各就是负面的例子。他生长在充满偏爱的原生家庭里,这偏爱的负面影响就伴随着他。雅各的母亲偏爱他,父亲偏爱兄长扫罗,以致兄弟不和,日后成为世仇。当雅各建立家庭,面对一对姊妹时,他偏爱妹妹拉结,使这对姊妹因忌妒而不断相争,连众多儿子的名字都隐含着母亲的竞争战况(29:30-24)。雅各似乎仍然不明白偏爱的弊端和后果,在众多儿子中,雅各爱约瑟过于爱其他的儿子,因为约瑟是他年老时生的(也是他偏爱的妻子拉结生的)。他给约瑟造了一件彩色长衣(通常是长子才有权拥有长衣)。约瑟的哥哥见父亲偏爱约瑟,就恨他,不能与他和和气气地说话。(37:3-4)哥哥的仇恨因此萌生,约瑟终于被哥哥卖到埃及。雅各不是承受了父母偏爱留给他们兄弟相残的恶果吗?为什么他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自己却重蹈覆辙,偏爱某个妻子、某个儿子,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在人不知不觉间传递下去。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1.啃老族2.大学生陪读现象3.“父母皆祸害”4.父母与子女冲突的恶性事件(对抗)原生家庭及其对子女的影响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1.我们忘记的事情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2.在我们的生命中容易出现强迫性重复;3.我们不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就是反其道而行。(向迫害者认同或向受害者认同)原生家庭影响我们如何表达爱,感受爱原生家庭与个体成长一些问题原生家庭与子女之间的距离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父母如何对待子女成长中的困扰分离与个体化的完成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原生家庭中分离与成长过程原生家庭与个体关系的健康状态1.在原生家庭外,个体有独立的生活空间。2.能自我决定能自我承担责任。3.能在原生家庭之外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友情、爱情)4.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的距离,也有连接并彼此支持。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原生家庭重要人物:父母,在两个分离与个体化的关键时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1.阿德勒:自卑感(没有人能够没有在别人的照顾下能生存下来)2.温尼科特:从来没有(单独的)婴儿。婴儿总是和养育者地联接的。(孤儿院的实验)玛格丽特·马勒认为:1.分离是儿童能把自己与母亲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区分开。2.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地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的痛苦儿童3岁前的心理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生-1个月):正常的孤独。主要任务是睡,未分化的阶段,所有能量投向自身。处于绝对的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第二个阶段(2-4个月):正常的共生。“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他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1.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无所不能的全能感。2.自恋的满足。影响长大后的自尊、自我价值感。第三个阶段(4-36个月):分离与个体化。儿童在心理上开始和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并开始形成个人同一感。(亚阶段:分化、实践、和解、情感客体恒定)第一个亚阶段:分化与躯体意象婴儿的身体从母子共生体分离出来,婴儿用微笑回应母亲,以表示他与某一特定的人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婴儿扩展了他们的世界,不再只限于母亲,会对陌生人表示好奇并审视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婴儿则害怕陌生人而退缩。第二个亚阶段:实践儿童很容易区别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开始自己行走,接触外面的世界,从中体验到乐趣和兴奋。鼓励儿童去分离探索并获得自主性的愉快,母亲的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三个亚阶段:和解学步儿童的正在成熟的自我已经能发现与母亲的分离。能够了解没有母亲是无法真正独立的。第四个亚阶段: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儿童需要对母亲形成恒定的内在表象,能容忍与母亲在身体上的分离。如果儿童没有形成客体的恒定,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将继续紧随在母亲的身旁。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现象:男孩不愿意和母亲一起上街被同学看到。房间贴着“未经允许,不能入内”。父母说东,孩子说西。锁上日记。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失落。第二次分离与个体化的主要任务1.不再被内化的价值观束缚2.青少年重新建构一个独立的自我。3.在家庭以外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布罗斯:青少年将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依赖于独立的矛盾中去。完成独立与依赖的任务。一方面面对失去客体联接的害怕和恐惧,希望与母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因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希望和父母保持距离。分化:叛逆独立实践阶段在言谈举止中,刻意地表现出于父母的不同。将生活重心转向自己的同伴,以此达到与父母的心理分离。遇到事情尝试自己解决,或者找同伴解决,不断挣脱父母的管教。个体化阶段青少年完成个体化任务建立一个内在稳固的个体性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做好准备离家工作稳定的同伴关系乔瑟尔森:和解是分离与个体化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四个亚阶段中,最艰难的阶段。是亲子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独立过程中与父母的矛盾状态得不到支持,导致挫败感。父母全部安排,导致对父母的依赖。最理想的父母角色:安娜佛洛依德认为是父母角色时进时退。有利于青少年发展事业及人际关系。不是切断与父母的关系,只是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的来源。同伴的作用布罗斯认为同伴支持会影响青少年的分离与个体化的发展,并能弥补第一次分离与个体化过程中个体发展缺陷。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时会导致的心理困扰自我怀疑受挫感迷茫焦虑非建设性回避问题报喜不报忧寻求他人帮助,受阻放弃事无巨细,父母包办一切听父母的如果父母违背自己想法,以断交方式威胁建设性寻求同伴帮助寻求父母帮助尝试理解孩子困扰放心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流给予鼓励第三节、依恋关系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和控制性这3个因子对个体依恋类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不良是儿童焦虑问题产生的危险性因素。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使孩子也会切身感到自己是一个可爱的人,同时也有足够的力量就爱别人,爱的能力是可以传递的。才会有信心,勇气和力量走向独立。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焦虑和无助的人是走不远的,他会抓的更紧。没有理由去要求一个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的人去表达爱,去关爱别人。获取爱是一种本能,表达爱却需要学习。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态,影响了子女人格难以健全成长。子女的心理创伤,又使他们成长后,在择偶与爱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与家庭之病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女儿长大后恨我)华博士长期追踪研究的离婚子女,呈现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1)对亲密关系的爱情,又渴慕又害怕,对人容易敏感,特别怕被人拒斥、背叛或抛弃。(2)较缺乏承受失落(loss)的能力,在事业上或人际上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依恋的基础依恋,是由小时候与照料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可以影响一个到青春期甚至一生。它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关系。洛伦兹的印随实验恒河猴实验坏母亲:放任他们的孩子任意的活动而没有给予保护;拒绝照顾他们的孩子;在身体上虐待孩子。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或性关系中乳房、阴部被抚摸时会产生后叶加压素、后叶催产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与依赖有关,使母婴产生难以分割的亲情,使情侣产生依恋之情。父母额叶中区在看到婴儿脸部时,会变得活跃。被称为“亲子区域”。《母乳也会毒死宝宝》《幸福就像一条毛毯》扔掉孩子随身携带的就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给他买更好的。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到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依恋的心理发展任务。婴儿若不能与照看者建立联系会怎样?Spitz观察抚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3到12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7个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这些孩子不像与妈妈分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
本文标题:爱情2亲密关系与安全感(亲子和恋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5737 .html